综述

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地球环境不断恶化,人类不断探索宇宙,试图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新的家园。虽然航天技术不断精进,但人类如果想要在外太空生活仍然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为了更好地探索神秘的外太空,人类不再满足于短暂地探索行动,而是寻找能够长期逗留外太空的方法,在这样的愿景下,空间站随即诞生。

截至目前,空间站已经更新出4代,全球制造的空间站数量也高达15座之多。在这些空间站当中,目前还在轨正常运行的、最令人关心的莫过于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了。

为什么我国修建的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的重量相比相差300多吨?我国的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相比又有什么优劣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空间站

空间站是什么?

空间站是运行在大气层和其他天体之外的人造船,也叫太空站。空间站和载人火箭相比,有着更大的空间和更适合人类长时间居住的设计,是航天员在天空停留和工作的场所。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的礼炮一号空间站发射成功,这是人类制造并发射成功的第一个空间站。之后,联盟11号太空船与之对接成功,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生活、工作了23天。

但不幸的是,在返回的时候,由于返回舱阀门开启太早,3名航天员不幸牺牲。同年10月11日,礼炮一号在大气层中被烧毁。之后,前苏联的礼炮系列空间站陆续发射了7个空间站,分别为4个DOS型民用空间站和3个Almaz型军用空间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炮一号空间站

1973年7月14日,美国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发射成功,这是美国的第一个空间站。1973年~1974年,9名航天员分3批先后成功进入天空实验室。最终于1979年7月12日,坠毁于印度洋。

1986年2月19日,和平号空间站的首个模块发射成,之后的十年内,和平号空间站的其余模块相继发射,并在太空组成了人类历史上首个第三代空间站。虽然前苏联解体后,和平号空间站归俄罗斯管理,但它仍然被保养得很好,在连续运行了近10年后,才因为部件老化和经费不足的原因坠毁,其碎片掉落于南太平洋海域。

第三代空间站坠毁后,俄罗斯和美国牵头带领了14个国家,共同建造了第四代空间站,也就是国际空间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的第一个空间站叫“天空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

航天工程不仅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极高,而且每一项活动产生的费用也极其高昂,是名副其实的“销金窟”。但航天工程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军事能力,所以即使花费如此巨大,很多发达国家仍然会投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深入研究。

为了能够继续研究航天事业,1993年,美国和俄罗斯联合了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以及巴西这14个国家一起建造了国际空间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并不容易,这需要多个国家分工修建单独的模块,然后送入太空进行接轨。这次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大概需要航天飞机往返50余次,每次输送15吨的货物才能保证建造完成。

1994年至1998年,美国使用航天飞机9次与和平号空间站进行对接,学习空间站的宝贵经验。1998年至2001年,国际空间站的曙光号功能货舱和团结号节点舱先后发射成功,并在太空实现对接,初步建成了一个能够容纳3个人的初期空间站。

2001年至2006年,空间站的其余模件陆续升空,并在太空中顺利将国际空间站拓展成了一个长73米,宽109米,可居住体积388立方米,重达400多吨的“巨无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空间站全貌

国际空间站目前运行在高度为400公里左右的轨道,平均速度大约为28000千米每小时,仅燃料每年都要消耗7.5吨,花费2.1亿美元。但它可以供6名航天员同时在内部工作,是人类航天事业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以及参与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

国际空间站内,多个国家的航天员在内部进行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技术开发与验证、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科学、教育活动与推广以及人体研究这六大领域的科学研究。但是国际空间站已经运行了数十年,部件老化成了最大的问题,西方媒体多次报道了空间站内出现漏气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空间站存在部件老化的问题

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维护设备运行,因此抽不开时间专心做科研。原本预计于2028年退役的空间站,也在被不少人预言坚持不到2024年。但是美国和俄罗斯为了维持航天领域的领导地位,还在努力想办法维持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不过随着它的利用价值不断缩小,之后美国和俄罗斯在航天领域是否还能继续处于领跑位置还未可知。

有人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曾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项目,但被美国强力反对,因此没能在国际空间站内有一席之地。

实际上这不过是一则谣言。据我国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解释,我国从来没有申请过加入国际空间站,我国始终在坚持独立自的“三步走”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整体工程的目标主要分为三步完成,因此大家把它称之为中国航天“三步走”,也因为启动日期被叫做“921工程”。它也是我国历史上参与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国家重大工程。

“三步走”的大致内容:第一步,把航天员送上天,初步尝试在外太空工作和生活的相关事项;第二步,让航天员出舱,在外太空实现飞行器的对接,解决航天员在外太空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让航天员能够长期在太空工作和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

1999年,神州一号发射成功,返回舱在指定区域顺利着陆。之后的3年时间里,神州二号、三号、四号、五号陆续发射成功。

2005年,神州六号搭载两名飞行员飞向太空,它的顺利返航标志着我们的“第一步”完美收官。

2008年,神州七号的圆满发射,让中国掌握了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我们“921工程”的“第二步”也正式拉开序幕。

2020年,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正式拉开了我们航天工程的“第三步”。

中国航天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921工程”的顺利实施让中国成为了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随着“921工程”的顺利推进,我国还先后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意大利、巴基斯坦签署了有关载人航天领域合作的协定。

2021年4月29日,我国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这说明我们距离拥有自己的空间站的目标更近了一步。天宫空间站具体情况如何?和国际空间站相比,它又有什么优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宫空间站(部分)

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对比

天宫空间站也叫中国空间站,主要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天宫空间站虽然目前长度只有16.6米,重量为22.5吨,但建成后的重量为60吨左右,与国际空间站的重量相差300多吨

天宫空间站预留了接点仓口,虽然现在初步计划为“T”字型结构,但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增加舱体为“干”字型,甚至升级为“圭”字型结构都有可能。以后它的质量甚至可以拓展到180吨。

天宫空间站虽然没有国际空间站那样大的体积,但是可以容纳作业的人却和国际空间站一样都是6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宫空间站构成

这是因为国际空间站独立的桁架结构才让它的体积更大,而天宫空间站是积木式结构,所以有效空间和国际空间站差不了多少。虽然我们的货舱比它们少,但天宫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单个国家空间站面积最大的一个。

天宫空间站的在轨使用寿命能够达到10年以上,后期维护好的话还能用得更久。它建成以后预计可以实现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开展多个领域的空间实验与技术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宫空间站的寿命可以达到十年以上

我国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相比有着以下几大优势:

1.高灵活度的核心舱机械臂。目前在天宫空间站配备的机械臂是我国所有航天产品中,复杂度最高、规模最大、执行精度最高的空间智能机械系统。它展开长度达10.2米,最多能承载25吨的重量,其肩部、肘部、腕部共计配备了7个自由度的关节。它不仅可以协助航天员出舱、协助舱段转位、还能对舱外的货物进行搬运、检查维护舱外设备。

2.高效能的柔性镓太阳翼为了保证空间站的电能供给,天宫空间站采用了可折叠的柔性镓太阳电池翼,它具有质量轻、折叠体积小、展开面积大、功率效能高以及安全性高的特点。柔性镓太阳电池翼与国际空间站的相比,面积比它们小一半,但能源转换效率要高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宫空间站的机械臂

3.霍尔电推进发动机以往的任何一个空间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推动,防止因为和稀薄的大气摩擦后,降低速度而坠毁。但天宫空间站首次为核心舱配备了4台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将燃料推动改为电力推动,这将保证天宫空间站的长周期和低成本运行。

除此以外,天宫空间站上还将搭载性能远超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巡天光学舱。而且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舱内还有可回收的各项装置,哪怕是尿液都可以被用来制造氧气和净化二氧化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宫空间站上的巡天光学舱

天宫空间站的顺利研制,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先进的科学实力和强劲的经济实力,是我国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媒体指出,天宫空间站动摇了俄罗斯和美国的航天事业霸主地位。

但我国并不与其他国家争夺没有意义的虚名,与国际空间站收取高昂的费用不同,我国空间站建成以后,欢迎各国免费进行科研项目,在共享科研成果下,于其他国家共同推进全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

结论

虽然我国的航天事业并未处于领跑阶段,但我们在短短十几年里爆发出的惊人成果,已经让大多数国家只能望其项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宫空间站一定会助力全人类在航天事业上焕发出新的风采,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