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点

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本文由【万点研究】原创

作者/青原

根据晚点LatePost消息,12月6日当天,逍遥子张勇宣布公司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在张勇与事业群总裁之间,增设分管板块的大总裁层级,明确戴珊、张建锋、俞永福和蒋凡,分别执掌中国数字商业、云与科技、生活服务和海外数字商业四大板块。

正是在这一天,12月6日收盘,阿里巴巴市值报2.44万亿港元,折合美元约3032亿,较去年记录高点缩水过半,已回落至2017年初水平。

当时的阿里,用IPO后最靓丽的一份财报,击破了两年来围绕其业务的诸多质疑。

今天的阿里,在风急雨骤的外部环境下,抛出的这一组织架构调整动作,是否能得到市场同样认可?

12月7日,阿里股价大幅跳空高开,无疑开了一个好头,但要实现趋势反转,阿里还需要拿出更多有说服力的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9月阿里股价触底的“至暗时刻”,巴伦周刊封面文章公开唱衰阿里)

上月18日公布的该集团三季度财报显示,尽管集团收入同比增长29%至2006.9亿人民币,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却同比减少39%至285.24亿元。

如同上一个晦暗时刻的应对,今年阿里上至管理层、下到公关团队,都在尽力向外界释放经营稳健、成竹在胸的信号。

董事会主席张勇在三季报发布后表示:“本季度,阿里巴巴继续围绕内需、全球化及云计算三大战略坚定投入,为集团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从之前的股价表现看,投资者并不买账。

不到一个月后,张勇的表态有了上述实质性落地动作。

显而易见,阿里组织架构调整,反映出向“内需、全球化及云计算”三大战略方向聚焦的明确意图。

不过与数年前手握蚂蚁金服这颗诱人果实的状态相比,当前阿里的三大战略方向,很难给公众投资者带来足够有穿透力的价值感知。

孵化淘特、淘菜菜的戴珊掌舵“中国数字商业”业务,透露出“内需”战略的关键特征—“下沉”,淘特、淘菜菜高强度补贴投放带来的下沉市场增量用户,固然能够挤出电商ToC流量里最后的几滴汁水,但下沉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能否弥补获客成本,或者通俗的说,帐能不能算得过来,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几大巨头当前在下沉市场越来越直接的对位厮杀,只会进一步推高成本。

蒋凡独掌的海外电商板块,在跨境电商的热潮下看似更具想象空间,但这位“流量王”淘系生态中被证明了的运营理念,或许无法简单移植到电商业态更早期的海外市场,阿里海外电商旗帜Lazada被腾讯系Shopee反超乃至甩开的当下,蒋凡在下沉市场打“逆风仗”的能力有待检验。

当前阿里三大战略方向中的“云计算”,同样前景模糊。

如果说内需与全球化,仍然不脱阿里“老本行”电商业务范畴,也更为外界熟悉与关注,那么云计算这一相对纯粹的B端业务,则可以说是阿里培育逾十年的“第二增长曲线”核心。

阿里的押注并非一厢情愿,而是平台巨头们的共识,无独有偶,2018年员工大会上,马化腾也做出了明确宣示:“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

根据Q3季报,亚马逊云计算业务AWS当季营收161亿美元,在亚马逊总营收中占比约15%,然而其贡献的运营利润(48.8亿美元)却与亚马逊当季总体运营利润(48.5亿美元)相当,盈利“奶牛”的作用显露无疑。

尽管有这样的成功榜样在前,阿里云自身,也已经发展到了国内第一大、全球第三大公有云厂商的地位,但阿里云目前的盈利能力,距离亚马逊仍有遥远的距离。

历经十多年孵化,阿里云尚未踏出一条稳步提高盈利水平的“康庄大道”。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主要源于中美两大企业软件市场之间迥异的生态。

说服中国企业为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质的软件服务付钱,是一门相当复杂而艰巨的生意,中小企业对业务增长的关注远超管理,商业合作互信低下,软件服务付费意愿和能力不足,而具备付费能力的大企业大客户,则拥有强悍的议价能力,选型采购流程繁复迂回,个性化定制需求庞杂,即便是企业或政府愿意买单的“好东西”,也往往需要集合大量内外部咨询、开发、实施合作伙伴,以极高的成本完成交付,以阿里云为例,其渠道团队规模即高达数千人。

在企业软件产品与服务供给端,中美企业的“边界意识”同样有明显差异,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强烈跨界通吃冲动:客户得到交付的源代码,摇身一变自行开发软件售卖;代理商看到企业采购机会,甩开开发商自行投标;一款新产品受到市场欢迎,或仅仅因为进入壁垒较低,就会吸引无数友商下场跟风,甚至不惜亏本相互倾轧……

这样的例子,在看似更体面些的软件产业子领域—互联网行业,同样俯视皆是,从云基础业务的CDN价格战,到应用领域的钉钉免费化,阿里更是个中好手。

传闻烧钱过百亿的协同办公产品钉钉,依靠其创始人陈航激进凌厉的消费互联网式烧钱获客打法,在实现后来者居上,获得过亿量级活跃用户和现象级增长曲线的同时,也使协同办公类目的中小软件厂商哀鸿遍野,有同行评价为“一家独大,寸草不生”。

讽刺的是,低价乃至免费化的通用工具和基础服务,在帮助平台型巨头快速统治市场的同时,也毁灭了相关品类的市场价值,当巨头本身的关注点从流量转向盈利后,这些“皮洛士的胜利”成为巨头自己的绊脚石。

2021年4月,钉钉财务数据正式并入阿里云计算板块,随着二季度财报的公布,七年来第一次,外界得以窥见钉钉讳莫如深的真实营收情况:当季,阿里云计算板块实现营收160.5亿元人民币,息税前利润(EBITDA)为3.4亿元,去年同期数据分别为营收124.3亿、亏损

11.2亿,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同期数据,为计入钉钉后的调整值,而在未合并钉钉数据前,去年二季度阿里云计算板块营收则为123.4亿,亏损“仅”为3.4亿。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算出钉钉产品线的成本和收入数据,用震撼来形容,并不过分。

更危险的是,同样“烧得起钱”的巨头们,正沿着阿里云业务的路径,大张旗鼓而来,阿里云曾经的大客户字节跳动,近期也接连推出企业协同产品飞书大版本更新、火山引擎云计算全栈产品,发力B端业务态势明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占据国内云计算市场最大份额的阿里,依然在苦苦寻找更好的业务模式。

云钉一体,是执掌云计算板块的阿里元老行癫(张建锋),为其制定的阶段性战略。

阿里云计算两大标杆业务:不太赚钱的阿里云,和持续亏损的钉钉,在云与钉的业务整合后,处境或将双双得到改善。

于钉钉事业线而言,云钉一体通过内部成本会计的优化,对其财务表现无疑将带来立竿见影的提升,而阿里云在合并钉钉后,尽管承受了营收与利润增速的“阵痛”,却也获得一项重要效益,那就是钉钉与阿里云之间渠道能力和客户资源的整合,形成SaaS产品撬动、IaaS产品跟进的协同效果。

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钉钉空有海量用户,却缺乏有效挖掘客户价值的工具、方法乃至意识,阿里云投入巨大成本沉淀打磨的行业解决方案和渠道体系,则因用户规模的相对局限,难以充分实现复用和推广。

云钉一体,为阿里云带来终端客户触点的数量级飞跃,也顺理成章推动着作为入口的钉钉,在功能定位上的转变,从协同办公的通用工具,到阿里方面着力塑造的“新生产力工具”形象,钉钉正在由“轻”变“重”。

抛开上述业务层面整合的商业逻辑,在战略层面上,云钉一体对阿里来说,更接近于一种通用工具被做烂之后,“不得不”的选择,行业和业务场景适配的颗粒度越细,开发实施的成本无疑越高,也更难通过多客户复用摊薄,在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美国厂商所探明的亮丽愿景,和阿里云乃至国内云计算厂商阵营的今天之间,尚横亘着重峦叠嶂。

组织架构调整和内部资源调度,更接近于“术”的层面,一个好的商业愿景或者故事,无法仅仅依靠讲故事的技巧达成,“内需、全球化及云计算”,阿里三大战略方向的模糊前景,还需要更多扎实的业务数据加以澄清。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本文由万点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需转载、内容爆料请联系邮箱:923794458@qq.com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万点研究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驻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