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重磅的消息来了。

要在三年内“解决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一直办不下来房本的,有50-57万套“无证房”将会成功拿证,可以在二手房市场上流通了。

粉丝们会非常兴奋,自己家的算不算“可转正”、“可拿证”的序列?

大体分析,大致有这么几类——

1、“企业主导的回迁房”

海淀的清缘里,当时的开发商没及时交土地出让金,加上企业改制、异地拆迁安置等多问题叠加,导致小区内的236户回迁户,23年了都没拿到大红本。

现在逐步办理。

2、“使用权公房”

这一类不属于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大多是因为拆迁安置问题产生,导致二十多年来,房产证一直不能办理。

比如之前对接东城区外迁人士的丰台和义东里,同一栋楼有的房子是大产权,可以卖到4.8w/p,有的是“使用权”则不能公开交易,丧失流通属性。

据了解的原因,也是历史上拆迁公司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只得按“公房”管理。结果就是,同屋不同权。

未来这些房子,收集全资料后,都有望拿到期盼已久的大红本。但居民是否需要补交钱,有待后续明确。

很多二环内东西城平房的朋友问,自家10平米的“平房直管公房”能不能变成“私房”?我认为这不属于这911个遗留项目之列。

大的趋势是东西城疏解(申请退租的建筑面积均值13w/p),胡同平房本身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房,不太可能拿证交易。

3、“集体土地安置房”

这类其实比较多,之前拆哥粉丝反馈的朝阳区小红门就存在这种问题。回迁多年始终拿不到房本。

集体土地回迁房牵涉不同情况,有的是手续欠缺,有的甚至是突破规划超标建设,这一类之前很难转正。

但小业主一般是没什么责任,需要找到责任主体,完善相关程序。

至于村集体建设的“小产权房”,转正概率几乎为0。

4、个别“福利分房”

不少人问国管局旗下的房子、没证的能否拿证?其实我们现在也难以判断,因为每个项目的历史背景都不一样,极为复杂。

有的房产,十年前立项那会明确就不能交易的,大概率只能维持现状。但毕竟20年以来一些分房后续都按商品房交易,所以五环内有一批不排除有可能性。

尤其是海淀的,我听说一个项目也在解决,周边二手房商品房价格可都是13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按预期走,北京二手房市场+50万套新增供应。对市场有何影响?

北京目前存量住宅的数量大约是770万套,每年平均成交为18万套,年度换手率是2.3%

三年内如果这50万套房子都拿到证,相当于供应总量增加了7%。假设其中20%流向市场,对楼市也是有显著影响的。

第一,可以想见的是,因为这些遗留项目大多是“老破小”,同区域增加这么多新上房源,“老破小”、低品质商品房的竞争者一下子多了,价格战难以避免。

第二,北京楼市改善型需求越发强劲,”喜新厌旧“的情绪越发明显。本来没有流动性的房子,几百万账面资产在手,换房需求将转化为现实的购房消费。

第三,没证的房子,三分之二以上没有进入网签系统,不占购房资格。一旦房产证下来,必然占据宝贵的京楼房票。家庭很多置业计划要重新构思和配置。

这对于税率、贷款比例,甚至购房入学,可能都是有潜在影响的。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庭资产分割”。相信不少“无证房”是在老人名下,经过二十年多年洗礼,已面临子女分配的极大难题。各子女因房反目的事情,想必每个人都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

乐观说是“甜蜜的烦恼”,严重是“悲欢离合”,皆因房本而来。

灵魂的拷问,到底写谁的名字?

总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一代年轻人终究逐渐老去,渐行渐远。拿到大红本,不只是账面上资产增值那么简单。因为恒产才能恒心,解决遗留问题,让人们如释重负,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