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将系列50:朱瑞(三)

作者:桅杆

前文说到,在山东期间,以朱瑞为首的山东分局与罗荣桓为首的115师,曾经闹过很大的矛盾,其核心是山东根据地的统一领导问题。延安前后花了4年时间才最终解决。本文说一说三个问题:朱瑞和罗荣桓之间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矛盾、延安以及当事人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这期间的矛盾对朱罗后来的合作有无影响。

(一)朱瑞在红军时期升职很快

朱瑞出生在江苏宿迁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小受过良好教育,先后在徐州、南京完成中学学业,1924年考上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1925年赴苏联留学,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入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从此与炮兵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后还牺牲在东总炮兵司令任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瑞1930年回国。当时是留苏派掌权,有留苏经历的人比较受重用,朱瑞的职务上升很快。正因为如此,他两次成为罗荣桓的直接上级。

一次是在红军时期。朱瑞1932年进入苏区,先是在红军总部工作,后直接担任军政委,1934年就担任了林彪任军团长的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途中,罗荣桓曾担任红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成为朱瑞的直接部下。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朱瑞担任了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这个职务不仅高于罗荣桓,也高于林彪。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朱瑞担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朱瑞1938年进入山东,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纵队(即山东纵队)政委、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分局书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把手”。罗荣桓率115师进入山东后,是军政委员会书记和分局的委员,严格地说,是在朱瑞的领导之下。也是在此期间,两人在工作上出现重大矛盾。

(二)矛盾的根源,是理念的差异

很多人都知道,罗荣桓是个大局意识很强的人。其实,朱瑞也是个很有大局观的人。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在工作上出现那么严重的矛盾呢?

客观地评价,留苏派普遍有文化,视野开阔,理论水平高;不足是缺少基层经历,尤其是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的经验,工作中容易理想化,容易犯教条。这些优点和不足,在朱瑞身上一样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罗荣桓是土生土长的干部,是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也有文化,理论水平也高,更重要的是基层经验丰富,是从创建根据地和群众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干部。

上述两种经历的干部,在理念上的差别是巨大的。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之后,留苏派开始走下坡路,但很多人仍在重要岗位上工作。到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根据地建设又成为我军最重要的工作。这时,以朱瑞和罗荣桓为代表的两种经历干部的理念差异,再次显现并发生碰撞。

一方面,作为“一把手”的朱瑞,不熟悉、不理解、不太懂根据地的创建,尤其对根据地创建之艰难缺乏切身体会,工作沉不下去,容易理想化,高标准、严要求、性子急。按主席的说法,是“朱的毛病在浮”。所以,朱瑞自然会对罗荣桓及115师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看不顺眼。

一方面,以罗荣桓为代表本土军事干部,对留苏派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导致红军损失巨大的瞎指挥刻骨铭心,对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挥肯定会抵制。这才是朱、罗矛盾的根源所在。一些人认为他们的矛盾是权力斗争,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三)延安和当事人都吸取了教训

山东根据地的统一领导问题,延安花了4年时间才最终解决。如此久拖不决,固然有复杂的历史背景,解决起来有很大难度,但因为是战争年代,日军频繁对根据地实施大扫荡,统一领导问题长期拖延,导致部队指挥不顺畅,最终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当说,对这个问题,延安是吸取了教训的。典型的例子,是进军东北的初期,出现的类似的情况: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方针问题上,以林彪为首的有创建根据地经历的干部,极力主张进入广大中小城市和乡村,创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以积蓄力量;而当时的东北局一直舍不得离开大城市。当时在东北,两种思想也是激烈交锋,东北局势存在混乱。

这一次,延安没有久拖不决,四平保卫战后,1946年6月16日,延安下决心并打破常规,迅速调整东北局的班子,林彪成为东北“一把手”。这之后,东北的局面很快扭转。

同时,朱瑞自己也是吸取了教训的。日本投降后,延安原打算让朱瑞担任副总长,但他坚决要求上前线。作为炮校的校长,他率炮校师生到达东北后,他没有“安安心心”地去办炮校,而是一边办学,一边“捡洋落”,亲自带人走村串巷,到处找炮,尽一切努力组建东野炮兵;一边开展炮兵正规化建设,一边亲临前线战前和指挥等。也就是说,到东北后,他彻底改掉了主席说的“浮”的毛病。正因为朱瑞完全沉了下去,东北炮兵建设才有那么快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彩琴、朱瑞、朱淮北在哈尔滨

身处高位,能够认识并改掉自己的“毛病”,并落实在创建东北炮兵的实践中。仅此一点,朱瑞就值得时人和后人敬佩。四野老人回忆,听说“朱校长”牺牲了,炮校和炮兵部队很多人哭了。

此外,进军东北后,罗荣桓与朱瑞的角色转变,罗荣桓成了上级,从没听说两人有过什么矛盾和冲突。

(四)朱瑞在人民炮兵建设上功勋卓著

1948年8月21日,即辽沈战役前夕,东野成立炮兵纵队,下辖3个骡马化野榴炮团、2个摩托化重炮团、2个摩托化高射炮团、1个重迫击炮团,共275个炮兵连,另有1个战车团、1个工兵营。其中大口径火重炮1435门,小炮3083门,总计4518门。在随后的攻打锦州等一系列战役中,东野炮兵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牺牲的那天,正巧是10月1日,一年后的这一天,他为之奋斗了20多年的新中国成立了。

得知噩耗,林罗刘谭当即致电总部:“朱瑞同志到东北后工作甚为积极,对炮兵建设起了重大作用。此次不幸牺牲,实为一重大沉痛的损失。为纪念朱瑞同志,我们建议将东北炮兵学校命名为朱瑞炮兵学校,请批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部得知朱瑞牺牲,特地向东总发出唁电:“朱瑞同志在人民解放军炮兵建设中功勋卓著,今日牺牲,实为解放事业之巨大损失。特致深切悼念。望转行全军,继续为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而奋斗,以纪念朱瑞同志永垂不朽。”

请注意:总部在电报中说“朱瑞同志在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勋卓著”,而不仅是东北野战军。这也可见,林罗刘谭和总部对朱瑞功勋的肯定和痛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