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村”作为粤海饲料集团推出的“百镇千村”共致富活动项目,在水产养殖集中区,搜寻粤海饲料市场占比比较高的水产专业村,记录一颗饲料和一个村庄的发展故事。

近30年的经济发展浪潮,为我国水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创造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一些沿海渔村在水产饲料企业的推动下,结合优势的地理条件、更好的养殖技术、 更早的行业先发优势、更有效的行业组织等因素,形成的某一个或多个品种的行业优势, 实现从贫瘠落后的渔家村落往水产养殖专业村的角色转变。
村落的面貌开始发生改变, 村民破败的瓦房变成宽敞洋楼,简陋的祠堂已经翻新重建,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做起了养殖技术员,水产从业人群不再是零散谋生的渔家农户,事业型的养殖大户群体开始成村落的生产主体,水产公司成为推动村落经济发展主动力,象征“富甲一方”的代名词,甚至饲料品牌已经成为村落另一个名字。假如将30年的水产发展史浓缩起来,其实不难发现就是一部部渔村的致富史,一个个围绕着饲料和养殖的奋斗史。
1
一条鱼的含金量

“别小看这些鱼塘,几乎每塘鱼都价值近百万元;更别小看经销商门店的简陋,他们往往都做着上千万的生意。” 走进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从村口沿路排开便是开满增氧机的鱼塘,紧挨着鱼塘的是一栋栋起落有致的新楼,村民、孩童穿梭在鱼塘和乡道之间,将生活和工作的情景交织得锦绣如画。
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昭信村主要以耕地为主,村民多以香蕉和甘蔗种植为生。1989年,昭信村民吴华容偶然机遇下开始养起海鲈,初次试养就获得不错的利润,从而带动周边村民陆续开始养殖。30年后,如今昭信村民十有八九的生计都与海鲈挂钩,全村拥有569户家庭,其中300多户养殖海鲈,其他村民也是从事种苗、鱼中、卖药、饲料经销商、流通商等与海鲈相关的工作。
昭信村养殖面积从当时的20多亩,增加到现在5200亩,其中3800多亩养海鲈,约占整个斗门海鲈养殖面积的20%。 “这里的新楼十有七八是因为养殖海鲈赚的钱修建的。”正如珠海白蕉海鲈养殖协会会长、白蕉镇昭信村支书彭炳根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昭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住着新楼房,家门口就是鱼塘。
不仅如此还带动周边村落共同打造海鲈产业,例如新沙、东围、灯笼等村,其中东围村拥有450户人口,其中200户养殖海鲈,近年整体养殖面积已发展接近3000亩。近五六年,东围村超过200多间新建楼房、村道路灯、公园健身等设施 ,都是靠养殖海鲈赚来的。
2009-2011年,按照养殖周期12个月来算,扣除饲料、塘租、电费等总成本7.5元/斤,最高鱼价依然可高达12-13元/斤,在当地海鲈这条鱼的高含金量如此之高,正是来自于一颗饲料的高质量。
90年代后期,海鲈饲料才开始在昭信村推广。当时海鲈还是投喂冰鲜鱼,没资金、没技术,全都靠自己摸索,盈利水产一直难以提高。据当地养殖记录,最差时是2002-2003年,销路渠道窄,海鲈价格只有4-5元/斤,当时一包饲料出鱼只有17斤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海符号在昭信村几乎无处不在。
2005年前后,刚进入海鲈市场不久的粤海一下子将饲料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当时一包料一般出鱼24-25斤,粤海饲料却能能达到一包料出鱼28斤,平均每包饲料比竞争对手多出3斤鱼,这意味着每包饲料可以多赚30块。自此之后的10年间,随着粤海饲料在当地普及,海鲈的亩产量由1500斤提高到6000斤。
“没有海鲈,这里发展不会那么好,没有好的饲料,海鲈也不会那么挣钱。我也不敢一年做5000吨饲料”作为白蕉镇老牌饲料经销商的罗群成,一语道破海鲈含金量的由来,现在他每年的饲料销量都在稳中有升,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几百吨级的经销商成长为几千吨级的经销商,和当地众多经销商一样,正带领更多村民往在这条鱼身上寻找更富足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两位渔民的奋斗史

流沙港位于雷州半岛西侧海岸,以天然的深水良港而闻名。流沙村紧靠流沙港,是一个三面靠海的渔村,沙当地村民多以港口养殖金鲳、滩涂养殖文蛤、大蚝等贝类为主。流沙村有村民5700多人,约1200户,年均收入斤3万元,其中金鲳养殖户将近100余户,年收入却超过20万,其中不乏创业致富的故事。
2005年村民邱春燕偶然机会进入金鲳鱼的养殖行业,不料到通过观察金鲳鱼习性将白天投料改为晚上的投喂方式,引领当时金鲳鱼养殖的模式。
2008年,流沙村的金鲳鱼养殖因为饲料技术的进步再迈上新的台阶。这一年,粤海饲料集团推出了金鲳鱼专用饲料,由于价格比普通海水鱼料贵了几十块钱一包,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尴尬。
但邱春燕放手一试,竟然发觉鱼体重多出20%,料比降低3成,而且体色金黄、肉厚饱满,大受收购商的欢迎;养殖成本比以前还低了几毛钱。这个结果让邱春燕再次引领流沙港的金鲳鱼养殖潮流,90%的养殖户都转用了粤海金鲳鱼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之前,流沙港从未有养殖户养过冬金鲳鱼,造成鱼排在秋冬季节大量闲置浪费。2009年开始,邱春燕首次尝试养越冬鱼获得成功,并因为卖价高而获得丰厚回报。自2011年起流沙港多了几十户养殖户养起了过冬鱼,整个村子参与金鲳鱼养殖的也超过了100户。
随着在金鲳鱼养殖行业的沉淀,邱春燕已经成为流砂村的致富代言人,被当地村民称之为养鱼界的“巾帼英雄”,通过多年奋斗建立流沙港最大酒店——“渔悦酒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春燕的渔悦假日酒店在流沙村特别显眼。
同样在流沙港有“金鲳王”称号的黄雄伟,在当地同样广为人知。他从1993年开始养殖金鲳,多次破产却又再度东山再起,成为当地金鲳养殖致富的一张名片。
1998 年后等人工孵化海水苗逐渐成功,随着养殖量逐渐加大,特别是 2003 年金鲳鱼养殖量也开始剧增,加上金鲳鱼饲料逐渐成熟,黄雄伟开始注意到看好水产品的消费市场,逐步布局多个养殖基地,并尝试进入流通板块。“香港、台湾、日本等亚洲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的国家,水产品需求大,市场空间非常大。”
2011 年,在粤海饲料的资金支持下,他在开始逐渐向网箱养殖方向发展,养殖量达到 100 万尾,又投资了 400 多万,之后他逐渐将海港网箱养殖转移到深海养殖,如今他的深水网箱养殖量达到 500 多万尾,并涉足鱼苗孵化销售、成品鱼收购流通等产业链运营。2017年,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旗下以及当地村民将近一百余人已经发家致富。
“其实流沙村很多村民以养鱼为生,像这样的创业故事还有很多,关键是粤海饲料集团的优质饲料和政策支持,成为很多流沙村民养殖致富的后盾。” 流沙村村支书尹省表示,在于雷州流沙港拥有1-2万吨金鲳鱼饲料市场容量,粤海饲料占有率高达5-6成,而在流沙村市场的占有率更是超过70%,惠及的村民并不止一两家,同时粤海饲料还为流沙村民开设助学金,为解决流沙村困难户子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沙粤海村赠书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沙村大部分村民以金鲳产业为生。
3
三条村的转折点

坐落在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的旧县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极具旅游开发潜力。同时位置靠近湖光镇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平坦,具有良好的水土资源。
15年前,当地一位名叫彭康壮年轻人,无意间打听到养殖对虾利润可观,借助旧县村良好的资源环境带领村民走上养虾致富的道路。如今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养虾高手,拥有50亩虾塘,每亩利润在5000元左右,几乎连年赚钱,每年净赚20-30万元。近年来旧县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3倍,养虾人数增加到100多户。
“2010年是养虾最困难的一年,村里的对虾养殖业发生了一次大转折。”旧县村村委主任彭锦春提到,2010年对虾病害的大规模爆发,全村的对虾发病率和排塘率在50%以上,当地历经近20年的养虾首次出现养殖危机。
传闻当时旧县村已经是闻虾色变的养殖情况,此时粤海旗下淡水鱼团队临急受命,带领技术团队和当地已有20年饲料经销和养殖经验的彭洪华,不惜平价出租2000亩塘给村民,着手推广更加科学的“罗非对虾混养模式”,使当年成功率恢复至9成,力挽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的旧县村养虾业。如今的旧县村不但拥有旅游产业开发潜力优势,这蕴含这历史价值古村镇中,养虾业也成为当地焕发着财富的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对虾病害满目疮痍的今天,旧县村却结合自身模式走出养虾困境。
在同样80年代,在湛江市政府和水产养殖主管部门推动下,位与湛江坡头区南山镇的凤辇村个别村民成为湛江最早开始尝试利用村里的池塘养殖墨吉对虾以及草虾。可是好景不长,从1993-1997年间,草虾种质退化、虾病暴发、成功率低、养殖户损失惨重,对虾养殖业跌至低潮。
直到90年代处,凤辇村与周边几个村子开始试养南美白对虾,养虾业开始出现转机。接着几年时间内,全村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到近2000亩,养虾户从最早的几户到现在150多户,几乎是全部村民的1/3。对虾年总产量已经增加了5倍,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几百元提高到7000元。如今的凤辇村,整齐小楼取代了土坯瓦舍,笔直马路取代了泥道窄巷,小汽车在村内随处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高处远眺,凤辇村像是一幅画,近处是毗连的草地和虾塘,远处是新起的别墅,再远则是湛蓝的天空。
同样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海岛东山镇的文参下村开始进入全民养殖的时代。时至2010年,将近800多户人家的文参下村有近6成从事水产养殖业,余下4成或从事与养殖投入品经销行业,或者投身到养殖产品流通的生意,整个村子就是小型的对虾产业链。过去文参下村土路街巷狭隘潮湿,村落杂草丛生、,现在变成了现在人均收入7千元的生态村,富起来的文下村,作为政府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单位。
“20年时间对虾亩产从200斤提高到800多斤和混养鱼亩产量800斤,饲料在不断优化,虾能养成才是村民富足生活的来源。”凤辇村村主任陈显提到,2009年当时虾病十分流行,养殖成功率日益低下,粤海技术人员也开始为对虾养殖寻找出路,在村里推广鱼虾混养、虾蟹混养等模式,不但降低了对虾养殖的病害风险,提高对虾成活率,对现在当地养殖产业意义深重,也为今日的精神财富埋下伏笔。
1946年,凤辇村创办了“舜广小学”,这是南三镇最早的民办小学之一。1954年,民办改为公办。2000年,已经依靠对虾养殖富裕起来的凤辇村民,自发筹集资金170万扩建学校,1年以后扩建完成,舜广小学变成了凤辇村最显眼的建筑。截至2016年,200多位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从凤辇村走出去。
无独有偶,富足起来的文参下村村委会也正往文明村的方向发展。正如文参下村村长黄荣协说:“大多数村民养殖能致富,饲料企业功劳最大,80%左右养殖户都能赚钱致富少不了其中功劳。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村”建设和建立“粤海村”有机结合,打造“东海岛第一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这一个个的虾塘,让文参下村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目前文下村每年的财政收入以养殖池塘的塘租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每年约有100万左右。原本这些钱在年底会在村民大会上为村民进行分红,但是经过与村民的协商,一致决定从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村民福利和农村公共设施的修缮。
其中塘租收入中拿出的一部分,用于奖励给考上一本和重点中学的学生,一本6000元、重点中学1600元。“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是对文下村教育事业的支持,培养优秀的下一代文下人,水产是在打造这条村子的未来。”
回顾近30年来中国水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实也就是我国千村百镇精神面貌的自我焕新,水产饲料作为带动渔业乡镇经济的生产动力,不但带给了一个村子的富足,丰富饮食品质需求的同时,同时也丰富精神文化的需求。以饲料品牌命名渔村,成为当地村落富足的象征,今天我们见证一个“粤海村”,明天也将发现更多的“粤海村”。

记者:邓汉文,编辑: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