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内蒙古等地的散发疫情引起大家高度关注。

同一时间,南非又发现了继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之后的第五种的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这种被媒体认为「目前全球存在的最危险的新冠变异毒株」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非洲以及非洲之外的地区进行传播,全球疫情如堕烟海。

不断变异的病毒挑战着人类的科技实力,这场博弈似乎没有终点。

由于担心社会成本太高,「动态清零」策略被一些国家放弃,欧美各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纷纷提出「与病毒共存」,并放松了防疫措施。但事实证明,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得多。

放弃「动态清零」后

那些「与新冠并存」的国家怎么样了?

2021年11月1日,韩国宣布启动「与病毒共存」模式,按照「与新冠并存」的防疫政策,分阶段放松管控措施。彼时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不乏「街头看到了久违的人潮和商业气息」「半夜仍在排队」「商店老板笑得合不拢嘴」「韩国主要商圈充满了久违的活力」之类令人振奋的描述。

但好景不长,该国的新增感染者开始激增。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11月17日,该国报告当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3187例,这是自疫情以来韩国第二高的日新增病例数。而就在不久前,该国官员表示,韩国的医疗体系能够承受日新增500名新冠患者的压力,讽刺的是,当天仅新冠肺炎住院患者522例,其中不乏中度甚至重度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由Pexels提供

韩国政府之所以要「与新冠共存」是考虑到该国较高的疫苗接种率。公开数据显示,韩国的疫苗接种率接近80%,在全球都属于较高水平。此前韩国政府也称接种率达到70%就有望筑起群体免疫的高墙,但事实证明,结果不尽如人意。

韩国卫生官员表示,「德尔塔」导致该国的疗养院和长期护理机构病例数增加,「老年人中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越来越多」。

11月22日,韩国总统文在寅与国民展开直接对话。他表示,虽然按照新增确诊病例有可能达到一万例的预测进行应对,但却对危重症患者快速增加的现象感到担忧。危重症患者的增加关系到国家的医疗体系能否承受。

两天后,韩国危重症患者再次刷新最高纪录,疫情最严重的首都圈地区重症患者病床使用率已经达到83.9%。韩国总理表示,目前首都圈医疗应对余力几乎耗尽,为了集中精力治疗重症患者,有必要扩大居家治疗的规模。

另一边,曾被誉为「抗疫模范」的新加坡,情况也不容乐观。

新加坡此前一直坚持着「动态清零」的防疫措施,例如缩短民众外出时间、限制社交人数、学生在家上网课等。但对于依赖外向经济的新加坡来说,只有开放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于是今年6月下旬开始尝试「与病毒共存」。

在「开放共存」前,新加坡最高峰时日确诊千例左右,且基本是输入病例。但进入9月份以后,社区传播病例数即突破前期高点,快速攀升至三四千例的水平,最高峰在10月23日突破了5300例日确诊病例。普通病房住院患者数量从7月不足百例到10月份已经飙升至1500例以上,重症和死亡数也在增加。

而在开放之前,新加坡政府乐观预期「开放共存」后日确诊病例也就数百例,生活可正常。

此外,数据还显示,自10月以来,新加坡ICU重症监护室的新冠病人就一直维持在高位,目前新加坡全国400个重症监护室有三分之一在为新冠患者服务。医疗资源极其紧张,正常的医疗行为受到影响。

假如中国「与病毒共存」会怎样?

上海一个月或新增50万例感染者

即使像韩国、新加坡这样疫苗接种率高、分阶段放松防疫措施的国家也难以应对「与病毒共存」带来的后果。事实证明,不断增加的新冠肺炎患者挤兑医疗资源,会击穿医疗体系,让此前的抗疫成果前功尽弃。

在中国,人们时常听到「放弃动态清零」、「与病毒共存」的声音,但中国政府对此立即予以驳斥。

11月1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目标。

1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在采访中表示,现阶段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松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将继续坚持严格的防控,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目标,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坚持「动态清零」策略是成本效益较高的选择。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如果中国放弃「动态清零」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长期关注疫情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粗率测算了一下:从英国社区传播实时评估的数据来看,目前德尔塔的感染率为1.72%,如果按这一感染率来测算,没有「动态清零」策略下的中国将有2400多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此外,有医务工作者也算了一笔账:上海常驻人口2500万人,是新加坡的4倍多,按照人口比例折算,新加坡疫情相当于上海市短短1个多月时间新增新冠患者50多万例,存量住院近万人,死亡约2千多人。如果考虑到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集中等相关因素,「开放」带来的次生灾难会更加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由Pexels提供

「动态清零」并不是「零感染」,而是坚持精准追踪,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将疫情传播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中日友好医院院感办主任钟林涛对健康界坦言,「实际上,我国采取的防控措施,既未像日本那种采取「封国」的极端措施,也未像欧美实行的「与病毒共存」的宽松防疫政策,而是在保持相对正常的对外人员交往和贸易往来情况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实施一以贯之的常态化「动态清零」疫情防控策略。」

我国在「动态清零」上也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首先,减少了疫情更大范围的传播,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基本在两个发病周期内控制住疫情;其次,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受到到太大影响,就医、上学、外出旅游依然可以有序进行;第三,中国的经济也并没有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而受到影响,从GDP的增速和有关指标来看,我们在全球的表现依然是好的。

「奥密克戎」袭来

「动态清零」是否仍是最优选择?

目前,「奥密克戎」已经令以色列和日本宣布「封国」,面对来势汹汹的变异毒株,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还可行吗?

传染病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奥密克戎」的威胁程度是否超过「德尔塔」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毕竟要成为全球优势病毒株,还有其他多种因素」,钟林涛解释道。

对于「动态清零」策略是否仍然适用,钟林涛表示,无论病毒如何变异,对付传染病的原则都是一致的,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只是方法和程度上有所区别。动态清零的策略正是基于传染病的基本防控原则产生的,因此在奥密克戎出现后,仍将继续适用。

近日,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也在其微博上发声称,中国目前的快速响应与「动态清零」策略可以应对各种类型的新冠变种。

那么,我国是否会一直坚持这一防控策略?什么时候结束?梁万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答案,他认为,这要取决于全球疫情走势,取决于病毒变异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变化以及我国疫苗接种覆盖率等多种因素。

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如何降低防控成本,减少「封城」「封国」的「一刀切」操作,是接下来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前文提到,韩国的新增死亡率近日出现上升,但新冠肺炎死亡率总体来看并不高,有数据显示,2020年5月该国的新冠肺炎死亡率为2.4%,现阶段则不足0.8%。在韩国高丽大学传染病专家金宇柱看来,这要归功于疫苗。他还补充到:「如果我们想象普通感冒那样与病毒并存,那么死亡率应该控制在0.1%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由Pexels提供

扩大疫苗接种范围已经成为各国专家们的共识。钟林涛对降低「动态清零」成本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钟林涛认为,降低防控成本首先还是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策略不变。去年至今,国内大大小小的疫情,能够溯源的,均被证实来自于境外输入(人或物),因此守好国门,完善边境口岸、国际航空、港口等国门人和货物往来的检疫措施至关重要。另外,对从事境外货物贸易等重点人群筛查,做好入境人员的隔离观察,这些措施均需要进一步严格执行,减少疫情输入风险。

其次,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

每次疫情发生,流调和处置人员均是和病毒在时间上赛跑。早发现,早处置,尽早切断传播链条,将病毒传播控制在有限范围,影响的范围、防控的时间都将大大缩小,一系列举措减少了疫情防控的成本。

这要求一方面是居民要有防护和健康监测意识,发现异常应及时至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排查;另外,发热门诊要发挥哨点作用,及时发现阳性病例并报告。

第三,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措施。通过流调和风险研判,采取封控、管控、防范区等分区管控,尽量将社会影响降到最低。

第四,要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形成免疫屏障。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加强针接种,为巩固免疫效果,应尽快提高加强针接种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疫情走向并不乐观,越来越多人意识到「2019年或许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疫情常态化之下,摸索出一条灵活有效的防疫政策,中国经验对全球来说意义重大。

来源|健康界

撰文|王丹丹

#健康明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