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柏(百)担(单)三孔”

“从桥南看不到桥北

从桥北也看不到桥南。”

这是有关颍泉区闻集葛大桥的传说

不但在阜阳本地流传

在河南开封、商丘等地为人们所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大桥始建于明代初期

是阜阳境内目前仅存的

三座明代古桥之一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该桥由当地葛姓居民集资修建,原为3孔

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成为4孔

桥面长35米,宽5米,桥面高出水面约15米

目前,这座古桥正在维修中

预计12月中旬即可施工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年久失修,葛大桥出现开裂、护栏缺损、桥墩深陷、部分拱券开裂及桥头生长的树木根系对桥体造成损害。

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村民自发维修古桥时,使用了大量现代红砖,并用水泥砂浆粉刷,破坏了古桥的原始风貌。

根据葛大桥维修方案,除对古桥进行除险加固外,并更换现代砖等不适用于古桥的建筑材料,达到“修旧如旧”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在现场看到,桥面上工人正在清除桥上树根。旁边有工人在砌砖,所用砖块是古桥上原砖。桥下,有清除桥体红砖的,有为桥墩做缝的……一派忙碌景象。

自10月上旬开工以来,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古桥的基础、桥墩、两侧的金刚墙已基本施工完毕,目前正在做桥面和拱券局部修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做好桥下基础,我们在两个桥墩两侧,打了10根深15米的桩基,这样桥基就非常稳固了。”在现场负责施工技术的郑金生工程师说,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目标,他们专门从外地收购了两万多块古旧砖块,用于维修古桥,最大限度地还原古桥的古旧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大桥最有名的,是古桥上那棵古柏树。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棵古柏有100多年了,因古树古桥的“合体”,让“一柏(百)担(单)三孔”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在这次维修工程中,古柏树将如何处置?

“这棵古柏已死亡40年,只留有枯枝干。目前古柏已被施工人员挖下,放置在工程项目部。”郑金生说,古柏下一步怎么利用,这要看当地的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古柏陈列在游客服务中心,向游客展示古桥古柏的历史。”闻集镇葛桥村党支部书记钱发新告诉记者,“一柏(百)担(单)三孔”是葛大桥的历史文化符号,没有古柏,葛大桥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完整的。为再现“一柏(百)担(单)三孔”历史风貌,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初步计划,设计制作一棵仿真古柏安装在古桥上,真正“修旧如旧”,留住记忆中的古桥……

“葛大桥在外地的名气很大,‘一柏(百)担(单)三孔’在河南开封、商丘等地为人们所熟知。”钱发新告诉记者,数百年来,葛大桥一直是重要的交通桥,是河南商丘通往大别山区的必经之路。来自大别山区的竹子、木材都经官道向北,经葛大桥、太和、亳州运往商丘一带。直到1983年,在古桥下游百米处新建公路桥,古桥才开始“减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村民的记忆里,1975年的那场大水对古桥的破坏很严重。洪水过后,村民发现桥墩上好多砖块被水冲走,部分桥墩悬空,十分危险。村民便自发进行维修,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村民葛浩清捐了一千块红砖,对古桥进行维修。

后来,为了方便古桥通行汽车,有关部门把古桥拱顶处的砖拆掉两层,以减小桥面的坡度,并把桥面两侧的土清理掉,砌上红砖做护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桥上的土壤减少,桥面上的砖也被拆掉两层,伤及长在桥面东侧那棵柏树的根系。此后,柏树慢慢枯萎,于1981年干枯死亡。

葛大桥所在地葛桥村,是“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3A级旅游乡村”、“安徽省森林村庄”、“2019年省级美丽乡村”。围绕葛大桥的旅游开发建设已经启动,按照《葛桥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永乐古城,明韵葛桥”为主题,葛桥村将建设成“乡村景区化、产业多产化、居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的皖北著名乡村休闲旅游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大桥档案

葛大桥始建于明代,为3孔砖石拱桥,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泄洪道。

1939年,因故葛大桥拆了一孔,用木板搭建,只能行人通过,不能过车。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将其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洪涝严重,柳河水位暴涨,葛大桥整个桥身都没泡在洪水中,加剧残损。

1981年葛大桥上的柏树枯死。

1984年,葛大桥下游100多米处新建了三孔跨径3米的双曲拱桥,葛大桥交通功能被弱化。

2012年列为颍泉区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列入安徽省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阜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