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撰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被后世评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写到董卓派遣李肃去说降丁原义子吕布时,对其说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标志着人类能够主动的预防天灾,也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其实不只是聪明的禽鸟会选择更好的树木栖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对自己的居住地自然也会力所能及地优中选优。青岛孙家五代人选择战争时期遗留的炮楼居住了50多年。这座炮楼墙体的厚度达到了72厘米,为了安装暖气,孙家人前后耗费了十余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家炮楼外部照

01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各个朝代和各个地区的差异之下,形成了北方地区的平房、黄土高原的窑洞以及南方的红砖青瓦房等形形色色具有当时时代特色和当地地方特色的民居。可是在如今的山东省境内青岛市李沧区,居然有一户姓孙的人家住在炮楼里!

炮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碉堡”,是陆地战争中常常使用的一种防御工事,其主要是由砖块、石头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修建而成,具有可以用来进行射击的洞口。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抵御炮火的建筑,炮楼不论是在设计方案还是使用材料方面都最大化地考虑坚固和耐用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抢占日本炮楼剧照

因此,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修建的炮楼,至今都仍然屹立不倒。据考证,孙家人所居住的炮楼大约修建于1938年中日战争期间,这座炮楼便已经庇护了孙家五代人82年。

02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军宣布投降后,新中国不久便成立了,动荡的中国终于稳定了下来。此时,孙家人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这一座坚固又耐用的炮楼并搬进去居住,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区中的炮楼遗址

虽然相对于孙家众多的人口来说,这座炮楼显得并不是那么宽敞,甚至还略显局促,但是一大家人在里面生活得其乐融融。包括孙从孝在内的孙家子孙从小就在这座炮楼里长大,到了该参加工作之时,便也在附近谋生。

这座简单的炮楼不但在战争时期为战士们抵御了枪炮洗礼、保护着他们的生命,也在和平年代为孙家人提供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成为了孙从孝上下五代人的家。在它的庇护之下,勤劳的孙家人没有了后顾之忧,为了生活努力地奋斗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家人合照

03

如今,在炮楼弥漫的人间烟火之中,孙从孝早已从孙子辈变成了爷爷辈。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天天好了起来,孙从孝的子孙们虽然依旧打心底里感激着这座“孙家祖屋”,但是却因为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原因不愿意再居住在炮楼里,纷纷搬迁了出去寻找更好的居住环境。

或许是因为常住的人越来越少,或许是因为孙从孝的年纪越来越大,原本令他感觉冬暖夏凉的炮楼逐渐变得冷清,冬天的时候也没有那么暖和了。上个世纪90年代之时,当地的许多人家都装上了暖气,孙从孝也决定为自己家族的“功臣”装上暖气,让它和留下来的老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家炮楼内部暖气管道

然而,孙从孝没有想到的是这座炮楼实在太过坚固,墙体足足有72厘米厚,自己找来安装暖气的工作人员在经过好大一番折腾却依然束手无策。这使得孙从孝十分沮丧,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心中的念头,准备自己动手安装暖气。

在仔细地观察了炮楼的结构之后,孙从孝发现其墙体确实很坚固,但是却存在着许多战争时期留下的弹孔,这不正是现成的暖气通道吗?终于,在陆陆续续耗费了十余年时间后,孙从孝成功地为这个孙家五代人心中的家装上了暖气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家人住上了新房子

孙从孝表示,这座炮楼是自己生活了五六十年的地方,早已经成为了自己真正的家,他绝对不会轻易地离开这里。

结语

一代文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于《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那么对于孙从孝而言,这座能让他感受到心中安定的炮楼便是他永远的家,而有了暖气的家自然更加温馨舒适。不过更让人感觉温馨的是孙家人与炮楼之间世代的厮守!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