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随着前不久多家校外教培机构巨头宣布将于2021年12月31日停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并转向其他教育产品和服务,全国范围的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大力度治理整顿应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自今年7月份“双减”政策重磅落地以来,为了有效实施“双减”政策,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多措并举,打出了系列“组合拳”,见招拆招,尤其是严厉查处七类隐形变异的违规培训机构更是显示了治理的力度和决心。

但治理整顿并不是取消或取缔,毕竟在唯分数论的教育招生考试体系下,校外学科类培训自有其市场需求,因而一些符合相关资质和安全规范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仍有合理存在的空间,但必须按要求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并按政府指导价收费。

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并将现有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而且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这可能是治理整顿校外学科类培训最终的兜底措施。根据教育部的通知,各地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的政府指导价需在今年年底前明确。

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公布了大同小异的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如上图所示),10人以下,50元/课时人次;10 —35人,40元/课时人次;35人以上,30元/课时人次;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这样的政府指导价就表明了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存在的合理合规了。

但这样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指导价跟之前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收取的高昂费用相比只是可能稍许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依旧存在,甚至可能因为费用的“优惠”而使得补课的次数增多,这无形当中会让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更重。

另外,按照政府指导价收费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当然还得遵从之前的不得占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培训的规定,也只能采取周中晚上补课,也就是周一至周五的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结束后的时间补课,补课次数的增多和补课时间的延长将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