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台城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1923年,从安平县(今属河北省衡水市)滹沱河岸边的台城村走出去的青年弓仲韬,在李大钊领导下,返回家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点燃了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星星之火。1924年,弓仲韬又主持成立了党在河北的第一个县委——中共安平县委。随后革命的火种便以燎原之势向冀中乃至全国燃烧蔓延。
百余年历史的《新编中华字典》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内,一套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新编中华字典》,已残旧泛黄、纸页发脆,这是弓仲韬编写“平民千字文”的工具书,影响了一批为寻找中国未来而奔走的中国共产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弓仲韬使用过的《新编中华字典》

1916年,年轻的弓仲韬到北京求学,这套《新编中华字典》便一直带在身边。1923年,受李大钊的派遣,弓仲韬回到家乡台城村发展农村党组织,为了让农民兄弟更好地接受革命思想,他挑灯夜战三个昼夜,就是以这套字典为工具书,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平民千字文”。他卖掉了自家的二十几亩地办起“平民夜校”,动员村中50多个青壮年农民到夜校学习。在教农民识字的同时,弓仲韬向他们灌输革命的理论。一向淳朴善良的村民们在“平民夜校”了解国家大事,明白了革命的道理。这本字典在当时发展培养对象、壮大党员队伍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0年,当纪念馆成立后,外孙田小平将弓仲韬生前经常用的这套《新编中华字典》捐给了纪念馆,用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樊悦介绍。
安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为我们还原了1923年台城“平民夜校”上课时的场景——
“平民夜校”开课的一个夜晚,校舍里的人满满当当。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齐刷刷地注视着弓仲韬。
“我让你们猜个字谜怎么样?”弓仲韬开口说道。
“好哇!你出题目吧!”学员中有几个粗通文字的,马上响应。
“听我说,这个字:头戴绫罗宝盖,底下八字分开,见人躬身施礼,家里少米无柴。”
忽然,后边站起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大声说:“我猜出来了,这是个穷人的‘窮’字!”此人叫弓凤洲,曾上过两年小学,也算学员中的佼佼者了。
“对!就是‘窮’字!”弓仲韬极为赞赏地予以认定。而后,他用粉笔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繁体字的“窮”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弓仲韬用过的书信箱

弓仲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讲开了:“我们不光要认识这个字,还要联系自身的穷苦生活现状,闹清这个穷到底是怎么来的……”

弓仲韬的话语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是啊,这穷根还不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多少年多少代了,我们只有默默忍受,忍气吞声,这穷日子总该有个出头之日吧!”学员们开始了沉思……
弓仲韬介绍思想进步、积极肯干的农民弓凤洲、弓成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8月,3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弓仲韬任党支部书记。因受中共北京区委直接领导,这也被称为中共台城特别支部。
台城特支的诞生,在广袤的农村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年后,安平县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建立了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安平县委,革命的火焰从此在冀中大地燃烧起来。
如今,在安平县台城村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这段史实被原景再现。薪火相传的红色情怀已根植于每一个台城人的心中,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也早已融入台城的角落,成为这座村庄的一抹厚重底色。
书信箱
“书信箱曾经是文人墨客书房中的必备物品,用于存放友人来往信件,在弓仲韬受李大钊的派遣回到家乡后,他就是一直以信件和李大钊保持联络,接收上级指示、汇报革命工作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张晔介绍,革命时期形势严峻,为安全起见,当时来往的革命信件都存放在隐蔽的地方,多年后弓仲韬将李大钊的回信进行整理,并珍藏于这个书信箱中。
纪念馆内弓仲韬用过的文物有很多,这件保存完好、制作精良的桐木书信箱因有他的手写签名而弥足珍贵。
面对敌人的疯狂通缉和抓捕,弓仲韬从容镇定,巧妙与敌人周旋。“1927年的一天,弓仲韬到北京去向李大钊汇报工作,当他走到李大钊的住所时,发现情况不对,有很多的反动警察,弓仲韬非常机警,他迅速地拐入到一条胡同里面,将公文包扔到房顶上,衣服反穿过来,从袖口中拿出一个能长能短的文明棍,装作残疾人一瘸一拐,这样躲过了一劫。”李建抓讲道,事后弓仲韬才得知,是共产党的首脑机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李大钊等60多位同志不幸被捕。
弓仲韬常说,作为共产党人,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性命。他变卖田地解决办学和办公经费的问题,又变卖家产开办工厂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问题。到1934年时,他的家产已所剩无几。但在他的影响下,他全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弓仲韬随小女儿弓乃如到哈尔滨安度晚年。由于双目失明,他时常念叨:“我不能继续为党工作了,还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64年3月临终前,他交待家人,用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元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张梅胜 张千 卢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