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的世界羽联总决赛即将于12月的第一周在印尼打响。不过中国队缺席,戴资颖、马琳、广田彩花、松本麻佑/永原和可那因为伤病等各种原因缺席巡回赛导致未能获得参赛资格。

本应该是年终盛宴的比赛为何会精彩程度大减,不太受选手待见呢?其实并非只是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世界羽联总决赛的争议话题由来已久。

一、赛事密集,球星吃不消

世界羽联在2008年开始举办超级赛总决赛,至今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不过经常被很多媒体批评为“鸡肋赛事”。

特别是碰上奥运年更是如此,比如2012年广州总决赛,由于在伦敦奥运结束之后举行,王仪涵、李宗伟、蔡赟/傅海峰以及韩国几对双打组合都选择了退赛。再比如2016年总决赛,鲍伊、纳西尔、因达农、谌龙、张楠/傅海峰、波利/马赫斯瓦里等等名将也选择退赛。

加上世界羽联的赛事本身就很密集,所以不少知名选手在参加奥运、世锦赛、汤尤杯等大赛忙碌了一年之后,状态已是强弩之末,身体和精神的疲惫也积累到峰值,会放弃总决赛的资格, 反而是一些没有获得奥运会或世锦赛出场资格的年轻选手更有希望争取好成绩。

二、赛制不够完善

在2017年之前,世界羽联规定年终总决赛积分取12站超级赛积分之和,意思就是直接把这12站比赛的积分进行相加,谁积分前八谁去参加总决赛。

2018年世界羽联采取新赛制后,年终总决赛积分变成了所有super100及以上级别的比赛积分总和。要知道,世界羽联巡回赛只有12站情况下选手们尚且无法全部参加,巡回赛扩大到近40站后,选手们更是不可能全部参赛了。所以多劳多得,“刷积分”成为了获得总决赛参赛资格的重要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总决赛席位的含金量,削弱了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林丹、李宗伟、谌龙、安赛龙均缺席了2018年终总决赛,但印尼老将苏吉亚托却以总决赛积分排名第3的身份获得了当年的总决赛参赛资格,原因是他在积分赛期间疯狂参加了17站比赛,但是他很多比赛只能打入第二三轮。对比当时积分排名第2的桃田贤斗只打了10站比赛。

再比如2019年总决赛,中国台北组合卢敬尧/杨博涵参加了31站比赛,虽然全年没拿到一个冠军,但依靠疯狂刷积分,拿到了当年最后一个年终总决赛参赛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世界羽联年终总决赛作为一项商业比赛,限制参赛名额(每个单项一个国家/地区最多只有两个名额),导致部分排名靠前的选手拿不到参赛资格。采取的小组赛制,选手们一旦在小组赛连赢2场获得出线资格之后,最后一场小组赛也很容易出现战略性放弃。

前两年曾有球迷建议世界羽联修改赛制,“建议世界巡回总决赛的积分应改成与世界排名相同的计算方式,取选手一年中所参加的世界巡回赛中成绩最好的10项比赛积分相加,而不是直接累加,否则总决赛会变成参加最多比赛的前八强,而不是世界巡回赛中表现最好的前八强。如果积分相同, 则以参加赛事的多少决定资格。”

笔者个人认为,这个建议是不错的,不过如此一来选手们选择性参赛,无法雨露均沾全球各项巡回赛事,各大赞助商的权益也势必受到影响。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 爱羽客羽毛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