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国妈妈,人均学语文学了18年+,这两年加了个字,变成“大”语文,就突然变得很难了么?

其实不是的,实际情况可能是我们自己从小到大的十几年里,就没太弄清楚“语文”到底是个什么学科,它到底要学什么,怎么才算学好了……

自己都挺懵,到了咱给娃启蒙的时候,又出现了“大语文”这个概念,我看到过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解释,也有不少公号跟进过。

比如有些公号就认为“大语文”主要是国家强调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考察,古诗词、古汉语的考察增加了很多,所以大语文主要是“文史一家”,学习古文就要多学习历史……

我自己倒是觉得,咱们在讨论语文之前,可能还得先说说,什么是语文,学语文的目的到底是学会点啥?

得语文者得天下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总觉得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明明白白的“学科”不太一样;

它也不是语言学,不是修辞学,当然也不是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或者古希伯来语这样具体的语种……

语文这个词,拆开看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缩写,但只要上过学,咱们都有体会,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更像是在单纯学习“语言和文字”;

但是学自己的母语,学语文的时候,好像就不止了,提供一个我的参考答案,不一定对:

语文要培养的,其实是运用语言和文字,去认识世界和阐述世界的能力

要掌握的工具是:语言和文字。

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进一出:先把这个世界纳入自己的脑袋里,再把自己脑袋里的东西传达给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人类与这个世界是怎么互动的——

一个小婴儿,比如说我家二肉包小朋友,早在他还是一个胎儿,在我子宫里的时候,就发育出了自己的神经系统,就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感觉、知觉、情绪、思想”……

然而这些玩意儿看(听)不见摸不着,一旦他生下来,就需要让妈妈知道,我现在的感觉是什么,我需要什么——以后他还要让更多的人明白他的感受,为了能够表达、传递、交换、保留这些脑海中的信息,二肉包小朋友就需要用上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语言和文字。

语言是思想、感受、情绪的物质外壳;文字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二肉包小朋友正在每天咿咿呀呀学说话

咱们都养育过小婴儿,也就一定都观察到了宝宝们通过学习语言来与世界互动的过程。

二肉包会先产生一种感受,比如冷、比如饿(世界给予的刺激)。然后他会反复听到妈妈问,你是不是饿了啊,然后就有奶吃了;你是不是冷了啊,然后就有被子盖上来了;

这样,他不断感到冷和饿,又不断听到“冷”和“饿”这样的语言,慢慢就学到了,哦,这个感觉对应的语言是“冷”,另一个感觉对应的语言是“饿”,逐渐听懂并能说出这个词(语言)。

有一天二肉包长大了,发现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温度之外,还有太多能让人产生“冷”这种感受的事,然后会在某一天的语文课堂上,学到这样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那真相其实就在眼前了,语文学习的终极对象,根本不是语言和文字,而是世界。

这是世界本来就够大了,所以语文本来也就很大,我自己的体会是,可能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的体现出这种大,现在特别加上这个字,有那么点“还原了语文学习本来该有的样子”的感觉。

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其实是“学语文,本来就是学天下。”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用自己的思维、感受和情绪去和世界互动,去应对世界

那么,要怎么应对?

放开那本语文书

人还能怎么应对世界?

实践+学习呗

实践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让一个孩子学会翻身的方法,就是让他翻身;学走路的方法就是让他走路;学说话的方法就是先听听听听听再说说说说说说;

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其实都挺明确的,对应在语文启蒙里,大家也都能感受到,学拼音、学认字、学写字,这没有多困难,有相当成熟的训练体系,迟早都能学会,也都能熟练掌握;

这些具体的训练方法,咱们公号之前也写过很多;

解决“抽象世界”的问题就麻烦多了,也正是这个部分,决定了“语文到底学得好不好”。

因为“抽象世界”,就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是纯粹依靠语言和文字,存在于每个人大脑里,最后成为了全人类“公共大脑”的世界——比如“公平、正义、法制、科学、信仰”这类东西。

正是这个“抽象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的强大改造力,帮助人类在残酷的演化竞争中战胜了几乎所有物种,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出入人类“公共大脑”的WIFI信号,语文好的是5G冲浪,学啥干啥都快,语文不好的信号老断——数学老师们怎么说的来着,语文学不好,应用题的题目都读不懂,对吧。

那信号怎么才能好?

把数学老师说那句话反过来就对了,孩子们是先看到10厘米的棒子和1厘米的棒子放在一起的样子,理解了“长短”这对数学上的概念,才真正会用“长短”这两个字的。

学语文啊,其实不用拿着语文书,拿着历史、物理、哲学、数学、神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美学书……就可以了。

孩子们会从每一个学科里都理解一些特殊的概念,进而掌握对应这些概念的特殊的语言和文字工具,收获一批又一批独特的词汇和逻辑,然后,用这些工具去扩展自己的世界。

打造他们自己的语文。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前两个小标题用了1500个字,其实就是为了引出这句大白话—— 啥都学,啥都看,学啥都是学语文。

啥都学,到底是学点啥?

以下口诀可以试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其大无外,就是接触那些尽可能遥远的东西。究竟什么是遥远,对于每个家庭,每个人是不同的。

我记忆里我妈给我讲的第一个睡前故事是雨果的《悲惨世界》(正好她手边有这本书),家里当然没有绘本,有两套小人书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另外还有一套图片特别多的书,是我妈在医学院的教课书《外科学》《内科学》《解剖学》……我的儿童读物大概也就这些。

我正经有童话书能看好像是9岁那年生日,我第一次主动要求买生日礼物,得到了一套《世界童话名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这套书是不是80后标配?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会不会觉得,对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孩子,这些读物都太遥远了,但作为亲历者的我倒是完全不觉得。

其大无外是不需要跟别人比较的,只需要跟自己比较——鼓励你自己和你的孩子去了解那些对你来说是天书的东西。

像我家老大泥巴今年5岁,该有的绘本都有,每当我自己接触到陌生领域的东西的时候,就总会顺便给他也找点。

例如自打我不需要考数理化以后,反而爱看数理化了,刷韩剧之余,也会刷点“量子力学”“地质学”“遗传学”的一类的冷科普来当消遣,我刷的时候,也就会顺便给泥巴找一找有没有相关的科普故事,并不在乎他懂不懂,有没有兴趣;世界太大了,再怎么努力多看,也是看不完的。

其大无外,就是努力去看看不完的世界,望不尽的永恒。

其小无内,就是尽可能鼓励孩子去挖掘感受生活里的细节。不是用正常的眼光,而是像带着放大镜甚至显微镜一样去对身边的人和事情感兴趣。

有的孩子喜欢奥特曼能喜欢到“大师级”程度,有的孩子能把“变态难”级别的英文恐龙名字背得清清楚楚,我家老大泥巴从小就痴迷各种“安全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就是这种怪东西

一两岁就能用自己简单的语言来介绍每个标志都代表什么,三四岁也念叨,五岁了继续念叨,反复念叨的过程中,能发现他的词汇表在持续更新,表达逻辑也更清楚了,这不就是给以后写作文打基础呢么。

引导孩子把自己迷恋的东西说清楚,说精彩,真的没有比这更好的“表达能力”训练了,比啥“演讲与口才”和“小主持人”班香多了。

其小无内,就是去深深的爱一件事,不管那有多无聊。

然后,当然的,多讨论这些东西,讨论就是强制一个孩子思考和感受的过程,讨论的越多,形成思考习惯就越深。

表达,只是最后按几下键盘的问题而已。

可能有人会问,让娃尽量去接触那些我们完全不懂的东西,越神叨越天书越好,可是我都觉得是天书了,怎么接触?

即使完全没有鉴别能力,也真的没关系。

用大众媒介就行了,抖音上也有人讲哲学,B站也有人讲神学,喜马拉雅上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主播讲成故事,都可以给小朋友当做启蒙。

我给娃做的唯一的语文启蒙,估计就是多听故事,听尽可能多种多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看我都瞎听了些啥

对一个我陌生的,全新的领域,我自己选“教材”和给娃选“教材”的流程都差不多,比如我爱用喜马拉雅,我想听点“量子力学”的内容,我就直接搜索,搜出来一大堆专辑,不专门筛,哪个免费先听哪个,哪个人气高先听哪个,哪个顺眼就选哪个,先把能看到的、免费的量子力学的专辑都多少听几集。

然后我还是不懂量子力学,但是我就大概能分辨,哪个讲得更好点了,下次再选就有经验了。

娃呢,就给他在“幼儿版量子力学故事”里选几个,没事就放放当个背景音,混个耳熟,接触多了,娃慢慢就知道对错好坏了,而且,对错好坏根本就没有关系——毕竟我们只是想让娃多一个理解世界的角度,不是让娃去拿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策略的躺平

其实孩子就要尽可能接触更广阔,学得更丰富,这个观点一点都不新鲜,当今的父母人人都知道,也差不多都不会多反对。

今天的孩子接触世界的渠道简直太多了,如果真的是尽可能广泛就好,那爹妈躺平,随娃去冲浪不就行了吗?

问题是,一旦真正操作起来,我们就非常纠结了。

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列表,把事物大致划分成:

我认为有用的 我不懂的\觉得没用的 我不感兴趣\不喜欢的 我认为有害的

出于保护孩子的天性,我们在教育中难免会拼命催促孩子学习和认识“我认为有用”那个部分,甚至把这个部分,认定是“唯一”应该学习的部分。

然而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其实只是这个世界极其渺小的一部分,如果把孩子圈在里面,那就真的错失了教育的意义。

敢于并且积极的放孩子去接触和学习那些,我不懂\觉得没用的、我不感兴趣\不喜欢的领域,积极和孩子讨论、并引导孩子表达关于这些问题的学习感受——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做,这个孩子一定能够学好大语文。

最后,假如我们还能再往前探一步,能够不断的修正和思考“我认为有害”的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有害,那就太棒了!

有害的东西不是禁绝就可以么,还有必要修正讨论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关于跳泥坑是不是教坏小朋友,网友能吵好几年

举个简单的例子,风靡全球的动画片《小猪佩奇》被很多家长认为是非常优质的早教动画,但也有完全相反的意见,认为这部动画会让小朋友模仿猪叫,学踩泥坑——完全就是有害的。

孩子模仿猪叫和踩泥坑,究竟是“我不喜欢”还是”有害”呢?

我们认为“有害”的东西里,有没有可能混进了很多“我们不喜欢、不感兴趣、不懂、觉得没用”的成分呢?

放孩子去学世界,就能学好大语文;有策略的躺平,一定比紧迫盯人更能培养出语文能力好的孩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算不算干货我自己也搞不清楚,衷心希望能对大家有哪怕一点点用处吧,么么哒!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这里要隆重介绍一下,二肉包妈当年高考作文满分。她现在是我们掌欣早产儿公益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

我当时知道后,一个劲怂恿她写公号吧,她总是拒绝,觉得这是她的舒适圈。

这篇文章可是我“死乞白赖”地要求了好久,最后软硬兼施才写的。大家感受如何啊?我是特别有启发的。

我喜欢一切可以启发我思考,拓展我的认知边界的文字,这篇就是。

如果你们也喜欢,帮我个忙,多多点赞,多多留言,让她看到,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