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iPhone上有哪些缺点可以劝退用户,除了拿不出手的18W快速充电以外,陪伴了无数iPhone用户的Lightning接口可以说“功不可没”。尽管从推动行业进步的角度看,Lightning接口在刚刚诞生的时候确确实实有不少创新且实用的设计,比如接口本身支持正反盲插,接口公头上也取消了直接暴露的活动触点,让接口本身更经久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很显然,这个诞生于2012年的接口在2021年已经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容易氧化的触点、停留在USB 2.0时代的传输速率,再加上来自USB-C的挑战,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更快、更耐用、更开放而且更便宜的USB-C接口才是真正属于未来的USB接口。再加上不少苹果产品都已经转而使用USB-C接口,iPhone改用USB-C接口的讨论热度近几年也越来越高。

前段时间,欧盟一项统一手机接口的提案让广大USB-C推崇者看到了iPhone改用USB-C的希望:欧盟委员会希望强制要求手机和小型电子设备品牌采用通用充电方案,而这个通用充电方案不是其他接口,正是被寄托了无限希望的USB-C。

尽管我自己也希望iPhone改用USB-C接口,但在这里我依旧要向大家泼一盆冷水。欧盟委员会之所以想推进充电接口统一,其最初的目的是让充电器可以重复使用,通过统一接口的方式减少电子垃圾的数量。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设备都有条件使用USB-C接口,因此这项规定更多地还是限制充电器上的接口,而不是手机本身的接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USB-C浪潮的影响下,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不能排除苹果改用USB-C接口的可能性。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苹果对欧盟这项规定表示反对之前,另一个组织却抢先跳出来反对iPhone改用USB-C接口。而真正有意思的是这个抢先跳出来表示反对的并不是苹果Lightning生态的积极推进者,反倒是Lightning的“一生之敌”,USB-C接口的标准制定者USB开发者论坛(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

前段时间,USB-IF主席发表了文章,从技术标准和通用性两个角度带头反对欧盟将USB-C接口定为手机的通用接口。那么问题来了,USB-C这个从诞生之初就代表着未来、通用的接口,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变得“不适合”起来了呢?

相同USB-C,不同的标准

首先,考虑到欧盟相关规定的滞后性,这个被选定为通用接口的USB-C接口一定赶不上一年一度的USB接口升级。比如在最新的USB-C标准中,电源供应的上限已经来到了惊人的240W,数据传输的速率也有所提高。但由于标准制定的滞后性,这些正在推进的全新标准注定不会出现在手机通用接口的规定中。这不仅给了手机品牌一个让手机接口与现行标准脱节的理由,同时也会影响USB-C相关接口的授权费用,这对于USB-IF来说得不偿失。

常见的手机快充功率就是最好的例子:USB-IF曾明确规定PD充电的标准格式,但手机品牌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仅支持最低限度的PD充电,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受自己控制的高功率私有制式,从而在PD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技术和专利壁垒,打造自己的生态。

其次我们讲讲通用性的问题,这也是我作为一个高强度USB-C用户在平时最常见的问题。高度通用的USB-C接口可以同时传输电源、视频画面和数据,从好的方面看,这样三合一的接口可以用一根线代替品字电源线、DP/HDMI和常规的USB数据线。但问题是在成本的限制下,几乎没有品牌会主动超额提供全功能的USB-C数据线,这导致用户几乎没有办法单凭外观判断一根线到底能不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我们只要通过外观就能轻松分辨出哪条线可以给手机充电,哪条线可以用来连接屏幕,什么线传输速度快可以用来连接硬盘。但在USB-C时代下,一条USB-C数据线可能无法传输视频画面,不能用来连接显示器;也可能不支持满功率PD充电,只能给手机5W慢充;更有可能跑的还是USB 2.0标准,硬盘读取速度堪比某些网盘的免费下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解决这个问题,用户要么分门别类给数据线两端贴上标签,要么斥巨资为所有USB-C设备配备高价的雷电全功能线。正因为USB-C接口背后的种种可能性,USB-C需要面对过去从未出现的“能插进去但不能用”这种局面。考虑到现在还有不少包括iPhone在内的旗舰手机使用的是USB 2.0传输标准,将USB-C定为手机通用接口只会影响USB-C接口自己的口碑,让原本参差不齐的USB-C接口体验变得更加不堪。

为什么手机不应该都用USB-C?

而这种接口与功能割裂的现象,也是我不认为所有手机都应该配备USB-C接口的原因。当然了,我并没有反对USB-C接口的意思,在过去三年内,我已经陆续将大多数电子设备更新为采用USB-C接口的版本。可以用同一根线直接连接耳机、相机、电脑、屏幕和硬盘的体验也确实很不错。

但想要实现这种设想中的通用USB-C接口,背后的成本却高得吓人。在USB-IF的设想中,我们不需要最USB-C线缆作区分,只要接上就能用。只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不同设备所采用的USB-C格式千差万别:

耳机时随附的USB-C线只能用来给耳机充电,甚至连数据都不能通过;买相机时配的USB-C线可以传输数据和充电,但只支持10Gbps的速率和5W的功率;显示器配的USB-C线能跑20Gbps的速率,但最高只能给电脑提供65W的电源,硬盘阵列的线速度虽然快,但却不能作为雷电被动线使用。即使一根USB-C的线缆在功能上没有任何故障,但因格式不同,没有人能保证它能应用任何两款USB-C设备之间。

换句话说,单一物理形态的USB-C接口已经无法代表千差万别的USB-C协议和生态。就像我们不应要求所有Android手机品牌都使用相同的原生Android界面一样,一个简单的USB-C不会是所有手机充电接口的最优解。

直白点说,就某些手机的接口速度,它们不配使用USB-C。

USB-C还有哪些改进空间?

作为通用接口,USB-C自然有自己的优势,但身兼多职的USB-C接口也同样败在了“多样性”与“实用性”的矛盾中。不可否认的是,未来USB-C还将继续身兼多职,成为新时代的通用串行接口。但在USB-C一统天下的同时,一些基础的外观划分在我看来很有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USB-C接口的标准不应局限在接口公母头,同时也应该对接口外部作出相应的规定,并用接口外部的形状来区分,某些线缆是否通用。只能以小功率传输电源的线缆无法接在大功率设备中,只能传输数据的线缆也不能插到显示器的显示接口上,而功能最全的雷电3线缆接口限制最小,可以插进所有USB-C接口中。

除了用接口形状作区分外,USB-IF也可以对USB接口的标识作出更加清晰,让用户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USB-C线缆的实际功能。只要USB-C接口的生态不再割裂,手机品牌改用USB-C接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