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烦躁与痛苦都是自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们身边,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在唉声叹气,也常常抱怨,就好像这世间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与他们无关。

而从这些人的口中,你几乎听不到任何积极阳光的事或人,就感觉他这辈子遇到的人和事都是糟糕透顶的。

在心理学上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到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并非是来自事情本身。

简而言之,人们大多数时候的痛苦其实都是自找的。

也就是说,我们所遇到的大多数痛苦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而想要让自己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在“认知”方面的方法。

要如何才能避免我们陷入到“痛苦”的不良情绪中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什么是“认知失调”?

想要避免“痛苦”,那么就一定要先知道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的源头。

也就是“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也被称为认知的不和谐,就是人在认知一致性的倾向上发生了认知不一致的情况,就会导致自己认知上的失调。

失调的认知会引起心理上的紧张,从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这种感觉便是“失调感”。

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对“认知失调”做过一种阐释:人们由于做了某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或者两个认知元素之间不一致,就是认知失调。

举例: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于是小王下定决心戒烟。可是某一天,客户不知情,出于礼貌递过来一支烟,小王接过烟之后便会陷入到“认知失调”中来。 要么他只能说服自己,吸烟有害健康,马上停止吸烟;要么只能安慰自己,很多吸烟的人也没事,抽一根没关系的。

这时候,其实小王就因为认知失调而纠结,这便是一种“痛苦”的情绪表现。

事实上让小王感到痛苦的,不是烟本身,而是来自于自己对于吸烟这件事的认知感受。

认知的失调,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造成心理紧张感和不愉快体验。

而这,便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如何避免“痛苦”?

当我们知道“痛苦”的大部分来源后,我们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避免“痛苦”。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方法。

方法一:减少不协调的认知成分。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尽可能按照自己的认知一致倾向去选择、去行为、去言语。

比如当我们面对不喜欢的人时,尽量减少与之交集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自己不喜欢这个人而陷入到“痛苦”之中来。

又或者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尽量不去做,也能够减少不协调的认知成分。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会“痛苦”,还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的机会。有些人我们不喜欢,但又不得不面对;有些事我们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

因此,我们更需要的是第二种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法二:重构自己对人和事的认知。

所谓“重构”,就是改变我们以往对所遇到的人和事的看法,从另一种让我们更欣然接受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

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本质上就是重构认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当你转变对人和事的看法之后,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去减弱或消除认知失调感,会想方设法消除认知的矛盾,以求得到理念上的和谐。

不同的人,因为年龄、经历、思维的不同,会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发出不同的认知情绪。

所以我们不可能去改变人或事来达到自己的认知和谐,只能通过改变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从而避免自己陷入“痛苦”的不良情绪。

当你做到这一点后,你除了能够避免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痛苦”外,心胸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宽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小我们就学过一篇名叫“塞翁失马”的课文,之所以课文的寓意值得我们去学习,就是因为“塞翁”的这种对认知的看法。

我们常常会被现实生活的压力所困扰,可实际上这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情绪,都是源自我们认知上的失调。

或许暂时的生活并不如意,但如果我们不能够调整自己对生活的认知,那么就会被“痛苦”的情绪所干扰。

在这种不良情绪下,我们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也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在用自我的认知和看法去看待眼前的人和事,从而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情绪之中。

因此,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构对所遇到的人和事的认知,改变自己消极的看法。

这样一来,我们大部分的“痛苦”,便可以避免掉。

世上本无忧,何必要自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ND—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我是知阳,感恩遇见,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