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长津湖》热映

重现了71年前发生在朝鲜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当年,永康共有1477人被批准入伍

73名烈士牺牲在异国他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津湖》海报

今天是抗美援朝纪念日

记者走访了部分永康的抗美援朝老兵

听他们讲述比电影画面更为惨烈的战争场景

在一块“光荣之家”门牌的指引下,记者敲响了住在城区许码头的抗美援朝老兵赵章南的家门。果不其然,一张戴着军帽的瘦削脸庞探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12岁就帮别人家放牛了,这辈子没上过学堂,所以不太识字。”像是想起什么,90岁的赵章南从橱柜里找出一本簿子,只见封页上歪歪扭扭写着三个大字“赵章南”。他认真地说:“名字倒是会写的,因为每个上战场的战士都得写下姓名。”

参军那年,赵章南18岁。大街上,人们举着小旗,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报名的队伍排得老长。对于远离家乡去往未知的战场,年少的赵章南毫不恐惧:“我做好了随时可能流血牺牲的准备。我要把满腔热血洒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随后,他被编入志愿军21军61师182团3营7连,随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入朝时的情景,赵章南至今难忘。1952年12月,正值大雪纷飞的寒冬,刺骨的北风呼呼刮着,积雪已经没过小腿甚至膝盖,气温低达零下30摄氏度,最低时是零下42摄氏度。这位土生土长的南方小伙着实被吓到了:“一开始,我只穿了三层衣服,单衣、衬衫、棉服。到后来,我把能穿的都套上了,还是冷得不行。”那时,所谓的棉服其实就是老式的夹棉外套,御寒效果一般,脚上只穿了双单薄的解放鞋,鞋底钉满了硬钉子。没过多久,赵章南的脸颊被吹得开裂,双手又红又肿,脚后跟也冻坏了。所以,老人至今走路都是一踮一踮的。

回忆往昔,赵章南滔滔不绝,而志愿军行军之艰苦,也在他的讲述中渐渐清晰起来……“那会儿,181团的战友上了前线,我们的任务就是给他们运送弹药。”为了避开美机的空中侦察和轰炸,当时,部队号召“两个6时”,即晚上6时开始行军,次日早晨6时返回山洞隐蔽。行军途中,不能有任何灯火,不敢走寻常大路,每个战士肩背45公斤左右的物资,头戴一顶树枝编成的“伪装帽”,一个紧跟一个地穿梭在漆黑、崎岖的山路上。

“美国人时不时往天上发射照明弹,大家就迅速往两边的山沟和树林里躲。一旦发现人影,他们的飞机就会投弹。”赵章南说,就这样在边走边藏的情况下,他们一晚上要走50多公里。“为了按时完成弹药补给任务,再困也得走,我的许多战友走到脚肿流血,却被冻得没有知觉。”冰天雪地里,大家身上的棉服经跌、滚、刮、撕,都变得湿答答、皱巴巴、破烂不堪。可即便如此,行军路上始终没人叫苦,没人掉队。

身为战斗小组组长的赵章南,经常帮助体力不支的组员背包,帮伤病战友扛枪。他还带头唱起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歌声振奋了精神,驱散了伤痛,激励着大家前进。

融媒记者 | 马忆玲

融媒编辑 | 卢嘉乐

永康市融媒体中心原创文章、图片、视频等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