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就是一门宏大的课程,传授的东西具有持续的重要影响:如何合作、如何沟通、如何应对变化、如何处理冲突。

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老师就是父母。他们做出的榜样、与孩子的互动和提供的指导都具有教育意义。

所以冲突并不是父母和青少年之间“进行”的事,而是父母要和青少年一起“解决”的事。这是一种示范性表演,青少年一直在观摩学习。

写在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卡尔•皮克哈特

01

理解亲子冲突

在青春期追求独立与独特的发展性力量的驱使下,青少年与父母在这个阶段需要去体验、承受彼此间远比童年时期更多的分歧和差异。这并不意味着亲子之间会进入某种“战争地带”。这仅仅意味着,青少年为了获得行动和表达的自由而进行的与父母疏远、尝试新事物以及与父母对抗的行为,将导致亲子之间产生更多的争论。冲突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出了问题。利益冲突是正常的,而言语冲突也是有用的,因为它让人有机会把分歧说出来,而不是诉诸行动。

将父母与十几岁的孩子相比,两者对冲突的容忍度是不对等的。有时候,习惯了与同龄人相互挤兑式交谈的青少年似乎对与父母冲突也乐此不疲,父母却巴不得能避免。对父母来说,它是对能量的消耗,是压力的来源;而对青少年而言,不过就是寻常小事—催问他们想要的,质疑他们不想要的。

总的来说,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需要提防“反思性育儿”(reactiveparenting)的陷阱,也就是说,在面对总想和父母对着干、习惯强烈的表达方式或情绪像个炸药桶似的青少年时,父母会在提出要求前条件反射式地先看孩子的脸色,形成一种“踮脚尖反应”(tip-toe response)。父母竭力避免可能的冲突,这种行为让青少年有了在情绪上占据主动的机会,做事全看自己的心情。“全家人的行事宗旨就是不让她心烦!”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收回主动权。因此,当大门被孩子“砰”的一声大力推开,宣布自己放学回家时,父母不要再默默让开、不去招惹她,而是应该挡住她的去路,说自己很高兴见到她,然后要求她去做他们需要她做的事情。当然,她会反对,但父母要坚持。这个时候,父母已经开始让她变得更被动了,因为他们设定了一些让她参与家庭事务的条件。这似乎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主动提出一些要求对父母而言相对要好一些,这样青少年就能学会遵守双向付出和得到的合理规则。

在口头交流中,言语冲突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通过它,人们可以用一种相对安全的方式来面对、讨论和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分歧。分歧无时无刻不在,身处其中要一直保持建设性对话是非常困难的。

02

管理冲突

在处理家庭冲突时,安全是最重要的准则。父母要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懂得,当发生冲突时,任何人都不应该对另一方施加威胁,或者以任何言语、情绪或身体方式给对方造成伤害。遵守这条规则并不容易。

在家庭中,冲突可能是一种足以激发情绪的体验,因为冲突各方在处理反对意见时会感到挫败和不耐烦。当人们开始用感受来“思考”(失去冷静),并越来越多地诉诸粗暴的手段,如吼叫、威胁、给他人贴负面标签时,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身攻击了。这时,冲动就会占据上风,脾气就会发作。

“多么愚蠢的想法!你太无知了,简直不可理喻!”就这样,冲突双方的情绪会被攻击性语言进一步激化,说话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大。处于冲突中的人会大喊大叫,想以此迫使对方听到自己的话并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以此来减轻自己的挫败感。然而,大喊大叫通常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吼叫可能是一种情绪勒索的工具,就像通过发脾气让别人顺从一样。这个时候,他们不会合理地声明自己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而是使用强烈的情绪表达,例如发狂或者伤心,用这种方式操控对方,逼着对方以隐忍、让步、放弃或屈服的方式来安抚自己。

“意见不一的时候,我宁愿向父母让步,也不愿得罪他们。他们会在我面前闷闷不乐,我真受不了!”正因为如此,情绪勒索会抑制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真诚的言语交流。相反的情形也很常见,在面对一个深谙如何用郁郁寡欢来让父母屈服的孩子,父母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的反对立场。“我们受不了让她失望,她也清楚这一点。”

一般来说,如果亲子双方中有任何一方情绪不佳时,最好不要争吵。因为此时可能大家都不能理性地思考。在继续讨论之前,最好先休息一下,让自己冷静下来。家庭冲突中,最好让理性的判断而不是情绪来主导。

在冲突中,情绪被激发的人往往口不择言,用词会不那么具体和恰当,可能更具批判性而非客观性,会显得更为极端和抽象。所以,有的父母在厌烦了孩子又一次没有收拾碗碟的时候,会用攻击孩子性格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你真是又懒又不体贴!”感觉受到侮辱的少年则反唇相讥:“那你呢,你除了责备和抱怨还会干什么!”这个时候,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成功地激发了他们巨大的情绪反应。相反,假设父母能够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谈话的重点放在“把脏盘子收拾起来,洗干净,放好”这样具体的要求上,情况会怎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冲突中确实很容易心烦意乱、情绪失控,但一定要努力保持冷静。在与青少年发生冲突时,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用希望孩子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一来,青少年就可以模仿父母的冷静,以更慎重、得体的方式说话。通过这种方式,冲突双方就可能产生相似的行为表现。

如果青少年开始在争辩中使用伤人的语言,父母就需要宣布暂停:“我们暂不讨论分歧了,还是先来讨论如何安全礼貌地沟通。我不会出口伤人,也希望你不要恶语相向。你使用这样的语言让我感觉很受伤。我希望我们能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前提是不要让任何一方受到伤害。让我们分开十分钟,等情绪平静下来,在头脑足够冷静的时候再重新开始吧。”

在处理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冲突时,当务之急并不是解决分歧。首要的任务是把冲突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双方都要监控自己的情绪,并为自己的情绪激动负责。如果需要的话,花一点时间来恢复对情绪合理的控制,另找时间重新处理分歧。我们在冲突中采取何种表现会形成一定的模式,青少年通常不懂这一点,但父母必须明白。

家庭生活就是一门宏大的课程,传授的东西具有持续的重要影响:如何合作、如何沟通、如何应对变化、如何处理冲突。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老师就是父母。他们做出的榜样、与孩子的互动和提供的指导都具有教育意义。所以冲突并不是父母和青少年之间“进行”的事,而是父母要和青少年一起“解决”的事。这是一种示范性表演,青少年一直在观摩学习。

在大多数付出真心的关系中,包括父母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沟通、宽容和调整来解决的分歧比通过对抗和协商解决的要多。只有在双方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分歧才会转化为冲突。

冲突总是合作完成的。它需要双方联手。制造冲突需要两个人,而停止冲突只需要一个人。如果父母想阻止青少年的争吵,想叫停这种言语交流,就不该以和孩子争吵的方式来停止争吵。这相当于一边要求孩子停止某种行为,一边又在亲身示范这种行为,这不是鼓励孩子有样学样吗?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停止反驳。然而,当他们厌倦了持续的言语冲突,并且已经陈述了自己对问题的所有看法后,停止配合通常是最好的选择。“我不想再多说了,因为我决心已定。不过你可以一吐为快,我听着。”如果父母拒绝“还手”,青少年当然不可能再继续“追击”。

03

容忍冲突

孩子的青春期到来时,父母之间的冲突可能也会增加,什么时候该给孩子立规矩,怎么立?什么时候该反对孩子的行为,怎么反对?谁来盯着孩子完成任务或遵守承诺?

从我在咨询中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与一心想避免冲突或停止冲突的父亲相比,母亲更容易接受与青春期的孩子发生冲突。因此,母亲可能会对处于青春期的女儿采取强硬态度,而父亲则往往置身事外,甚至会抱怨家里的女人们太不消停。

“你为什么总有这么多要和女儿吵的?”父亲问。

“因为她现在需要从我这里得到这样的关注,”母亲回答。“她想和我保持距离,所以不得不推开我,但同时又担心如果她推得太用力,会把我对她的爱也推开了。但我坚持始终待在她身边,所以,即使关系再紧张,她也知道我在那里,我对她的关心不会少。冲突并没有使我们疏远,反而会让我们更亲密。”

那么,为什么似乎有更多母亲比父亲更愿意与青春期的孩子发生冲突呢?我认为,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根植于他们在成长中各自与同性别、同龄群体交往的方式。女孩群体可能会重视亲密关系中的彼此信任,注重建立与维系关系的技巧,因此,冲突可能被视为一种有助于更好理解人际差异的沟通行为。男孩群体可能强调的是对地位的争夺,注重的是竞争技能,因此,冲突可能被视为一种捍卫或主张社会支配地位的竞争。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处理与青少年的冲突时,“女性”模式比“男性”模式更有效。当与青少年发生冲突时,父母最好把他们视为沟通对象而不是吵架对手,最好把与青少年之间合理的冲突正常化,并真正理解这种冲突的价值。父母应该把冲突视为处理人际关系时面临的一种挑战,而不是一种力量对决,并教导青少年也这样做。

在应对冲突时,“争夺支配地位”的方法可能会导致权力斗争,这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它们会诱使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这样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这种情况下“败北”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怨恨情绪,并坚定了要在下一次冲突中获胜的决心。

父母宣称:“我来告诉你谁是老大!”

而青少年心里想的则是:下一次,我会让你好好见识见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父母与青少年就谁占主导地位展开力量对决时,成年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拉锯战”。在与比自己更强的成年人的交锋中,即使输了,青少年也会变得更强,而从长远来看,成年人只会越来越弱,因为每一次冲突都会让青少年变得更强大。为了青少年的利益,父母可以采取某种立场并坚守该立场。“我不同意也是为你着想。你可以不赞成我的做法,但你要知道,我反对你,不是针对你,而是为了让你更好。我是站在你这边的。我也不愿意否定你的想法,不愿意让你碰壁。虽然我不会轻易改变主意,但愿意听听你的想法,也会告诉你为什么我不能通融,因为有的情况没法通融。在可以通融的时候,我还是会通融的。在你需要倾诉的时候,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会用心倾听。”

最后一部分很重要,因为和一个不能畅所欲言的孩子比起来,一个得到充分倾听的孩子更有可能勉强接受父母的立场—尽管这个立场他不怎么喜欢。

关于作者:卡尔·皮克哈特(Carl Pickhardt)已经当上爷爷的哈佛学霸,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成员。哈佛大学英语学士,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咨询医学博士,得克萨斯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著有15本育儿图书,如《欢迎来到青春期》(Who Stole My Child,皮克哈特根据他30多年的咨询实践,为父母提供了引导青少年发展的实用建议)等。目前从事私人咨询及教育培训。

「好书推荐

欢迎来到青春期:9-18岁孩子正向教养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著名临床心理学家30年咨询实践总结,手把手教你积极应对亲子冲突、厌学、沉迷于网络、容貌焦虑等青春期常见问题,帮助你和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李松蔚、李璇、沈家宏、晴天妈妈鼎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