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自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德国首次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V-2火箭以后,世界各国便对太空探索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在这之后,苏联和美国更是在后来冷战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科研竞争,希望能够在太空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自此,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正式开启,曾经遥不可及的太空梦想也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时至今日,载人航天,太空行走,登陆月球等太空任务也都已经顺利完成,更多更先进的太空探测器蓄势待发,准备冲入更加辽阔的宇宙深处,探索宇宙奥秘。

我们无比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定然能够逐渐揭开宇宙的面纱,了解宇宙运行的更多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天发展

只不过在此之前,人类还需要做好最后一步准备,建设太空空间站。要知道太空探索绝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除了发射各种性能的探测器之外,人类还需要拥有让宇航员们直接在太空中观测和实验的平台。

好在经过不断地努力研究,16个国家合力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这之后,我们国家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遥遥相望,其中的宇航员是否有互相“串门”的可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间站内部

太空发展

提到近代太空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大事件,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虽说此次发射的背景刚好处于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时期,但就苏联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言,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不仅如此,也正是此次发射行动的成功,才让科学家们对之后的太空探索更有信心。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科学家们对于太空探索的所有判断都是通过数据所得,在没有进入太空之前,根本没有任何实践的证明。

正是借助了这颗人造卫星的帮助,科学家们才最终确定了航天器满足太空探索的三大条件:强悍的动力,对太空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航天器自身的调整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天器

前两者更容易理解,而最后一点的意思则是说,太空器在一些特殊条件下,要懂得及时的调整自身,去完成不同的任务。在这之中,诸如重构方式,重构目标等等,都是科学家们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

可以说,假如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失败,那么人类的太空探索绝对到不了现如今这个高度,我们国家如今正在构建的中国空间站也很有可能还在图纸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天器

国际空间站

其实了解太空发展的人都知道,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是在我们国家之前完成的,并且从2010年全面投入运行使用以来,国际空间站已经工作了十年之久。

因此,我们在了解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中的宇航员是否可以互相走访之前,不如看看国际空间站以及中国空间站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就提出了这一构想,他希望其他国家的航空航天局都能够参与进来,共同出资加入国际空间站的建设。

由于当时其他美苏两国的航空航天探索已经和其他国家有了很大的差距,所以这一想法一直到1998年才正式变成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空间站

截至目前为止,国际空间站的表现一直都比较中规中矩,为许多国家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在太空研究上提供的帮助。只不过在我们国家成功建设中国空间站之前,其实并没有太多人对国际空间站有任何关注。

毕竟在这上面的科学研究以及实验观测数据几乎都和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不如努力地筹备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在国际空间站筹备建设的时候,我们国家也想要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只可惜最终被婉言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空间站内部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空间站持有国表示:中国的整体实力对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双方暂时不需要在这件事情上面展开合作。

尽管我们承认在那个年代,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确实落后于其他国家,但又有谁会甘心被人如此轻视。自此以后,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研究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空间站,绝不能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轻视的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

事实上,早在1992年,我们国家就已经确定了在载人航天工程上面“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第二:宇航员太空行走;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家对于空间站的建设有很高的期望,加入国际空间站建设也是为了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

只可惜,合作尚未开始就被拒绝,我们从此只能自行展开研究。好在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不仅是曾经建造“两弹”的速度让人惊叹,在航空航天上的发展同样令人震惊。

其他国家怎么也没有想到,中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竟然这么快就追了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空间站

从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成功围绕地球飞行十四圈并带着杨利伟归来,到今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顺利对接。

中国仅仅只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便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这绝对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相比之下,其他国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稍微有些长了。

不过即便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我们国家也并没有因此骄傲。为了更好的进行太空探索,实验以及研究,中国一直都在积极寻求和其他国家合作的可能性。

曾经我们因科研实力和综合实力被国际空间站拒绝,相信如今国际空间站总该转变一下态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空间站内部

互相走访的可能性

很多人可能会思考,既然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为什么还要寻求合作呢?事实上,个人的研究和探索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互相借鉴,互相帮助,这才是人类在太空发展上最正确的选择。

如果真的选择拒绝了合作,那和百年之前“闭关锁国”在本质上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和十六个国家达成了合作协议。

而其他国家只要在科技上达到一定水准,也不是没有合作的可能。除此以外,我们也一直希望能够和国际空间站友好交流,并从中学习到利于空间站发展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在之后的合作过程中,国际空间站与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在太空中是否能够像我们在地球表面一样相互走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航员

就目前的航空科技来看,这一点是暂时还无法完成。虽然早在1986年,苏联宇航员列昂尼德·基济姆和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曾经在苏联的联盟T-15飞船曾经成功地实现过跨飞任务。

可是这和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之间的“走访”绝对是不同的,两者的难易程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要知道苏联两位宇航员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次任务,主要是由于两个空间站本身就具有赤道相同的平面倾角,且轨道高度不一样,所以完成起来比较简单

可我们国家的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之间,高度是一致的,但赤道的倾角却是不同的,想要互相走访的难度自然不能和苏联宇航员“跨飞”进行类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盟T-15“号飞船

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因此妄自菲薄,现在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将来必定能够完成。到了那个时候,即便高度以及轨道倾角都不一样,相信人类也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如果这一设想能够成为现实,那对于人类的太空研究发展绝对有着里程碑一般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旦太空互访能够实现,那就意味我们人类制作的宇航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对我们之后登陆其他星球以及探索其他地外太空,绝对有着很大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航员

其次,以我们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当空间站遇到意外之时,地面救援大概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可如果空间站之间能够相互走访,那么宇航员们完全可以逃生到另一个空间站之中,这给他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未来地外空间站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而互访技术的成熟也就意味着人类在太空中生存的可能性。

要知道建立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让人类能够在太空中长期逗留,如果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能够做出类似地表一样的活动,那人类距离太空生活的日子还会远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间站

空间站的未来发展

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空间站的意义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地面试验设施无法提供的环境,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

还能够研究长期滞留宇宙以后,人体出现的变化。掌握了这两点,我们自然会对移民太空更有把握。

除此以外,空间站还存在一种设想。现如今无论是中国空间站还是国际空间站,都还是一个单纯的太空科研基地,能够进入的也只有训练有素的宇航员。

可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空间站会不会在未来演变为太空城市,适合所有人类生存。在我们看不到的天空之上,当空间站不断扩大以后,或许真正的天空之城便会就此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空间站

结语

有关于太空中的问题,我们想要在现阶段完全弄清楚显然是不现实的。可如果我们能够找准方向一步一步地前行,人类的未来必然会越来越光明。

以宇航员在不同空间站中互相访问为例,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方向。只要我们顺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人类科技必然也会随之进入到另外一个高度。

空间站的出现,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立足的基本前提;宇航员之间的互访则是我们人类真正意义上太空行走的试验。

等到了那个时候,世界将会有怎样的变化,这都是值得我们期待的。中国空间站的成功建设,其实也仅仅只是一个阶段而已。太空探索,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