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经有人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问若是回到唐宋时期与一位文人共度一生,你会选择跟随哪位文人?而在众多的答案之中,点赞最多的一条为跟随苏轼。

其实,作为中国文化至盛的朝代唐宋时期大家辈出,如李白、杜甫、辛弃疾等文坛巨擘不胜枚举,但为何苏轼会脱颖而出呢?原因并不难解释,如果说李白的潇洒飘逸像是谪仙一样令人不得不仰视,那么苏轼的豁达心胸则就是人间真实,才是我们可追可求的。

仕宦四十载,却有近三十年是在被贬谪的途中度过的,倘若是一般人怕早已是心如死灰,郁结于胸了,但在苏轼的诗中你却更能读到的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豁达。

而即便是面对好友离别时,苏轼也依然保留着这种豁达的心胸。这一点在他写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的被贬之路

苏轼的起点并不特别高,苏氏虽然出自初唐名臣苏味道之后,但及至苏轼父亲苏洵时却颇有几分走向颓势的味道。

适时,他的父亲苏洵每天不务正业不好好工作,也不好好养家,史称“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而直至苏洵之母去世,苏洵才年二十五而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借聪慧以及刻苦研读,苏氏一门也才扭转颓势。在父亲苏洵的以身作则、谆谆教诲之下,苏轼与其弟苏辙的学问也得以长进。后来,嘉佑二年父子三人进京之时,苏轼、苏辙兄弟更是创下了兄弟同榜及第的佳话。

彼时的苏轼也不过21岁,但是等待苏轼的为官之路却是荆棘密布。回家守孝、被贬谪几乎成了全部……

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若是官员的父母苏轼必须回家守孝,一般来说是三年时间。很不巧的是苏轼先是因为母亲去世归家,而后父亲去世再次从官场中回到了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苏轼终于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最赏识他的皇帝却去世了。在接下来的党争之中,苏轼因为性格耿直被赶出京城,一路被贬。宋朝的官员等级与工资挂钩,官越做越小,苏轼的生活也就越来越艰难。

在中国古代,文人讲求“学而优则仕”,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面对这样的窘境,倘若是内心不够强大的文人,怕不早是挂印而去了。可苏轼却不然,就因为他豁达的性格。

他能为了能满足口腹之欲,不断研发新菜式;他能为了一地美景,毫不吝惜笔墨,赋诗一首;他能为了百姓,造堤修水利。

他是人,亦是文人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面对无休止的贬谪,在走过了十几个州县后,苏轼有的也不是颓废,而是更加强大。苏轼的这种豁达更是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一词中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为友人送别而作的词

钱穆父是苏轼的好朋友,当苏轼在杭州治理水患时,钱穆父正好经过杭州。想起与友人已经三年没见,钱穆父特意来到杭州与苏轼相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是描述离别的诗句,苏轼的文风明显不同于其他人。大多数文人墨客都会沉浸在离别的氛围中难以自拔,苏轼表现的却更多是理解、淡然。

词的第一句是“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自从上次一别已经三年,这三年间你已经走过了许多地方。

“三改火”指的就是三年时间,因为古代不同的取暖时间会用到不同的燃料,三次改火就证明已经三年过去。“踏进红尘”说的是钱穆父的官职一再变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二人都因为被贬官而奔波,三年后的相见二人情感依旧没有改变,所以才会“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主要是苏轼在夸赞钱穆父,不论怎么样的困难都没有动摇他的内心,依旧守护着自己的行为底线。

前一句还在夸赞钱穆父,后一句就从见面时的欣喜转化为淡淡的悲伤。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刚刚见面钱穆父就要在夜间上路,一人一船在微弱的月光下航行,天空中的云都只有点点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凄凉的已境足以见苏轼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即将到来离别的悲伤。但这种悲伤却很快便烟消云散,苏轼对友人表示,在这场歌舞晚会中,我们尽管喝酒作乐,不要去想难受的事情。

词的最后苏轼告诉钱穆父,人生就像是旅店,你我每个人都是游人。而这两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可谓是词的点睛之句,一改送别诗词的离愁别绪,惊艳千年,为无数后人传颂。

苏轼的豁达人生

苏轼的豁达并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纯粹为了安慰友人。在苏轼称赞友人坚守自我的同时,苏轼自己也守住了自己的本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苏轼生平的人都知道,苏轼在在两党之争中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每次上奏都是因为得势一党大肆打压政敌,这才引起苏轼不满。不过不站队任何一党,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个党派都得罪了。这才造成了苏轼最后几乎被所有人排挤,一生都在贬官的路途之中。

苏轼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贬官吗?他当然知道,但他不想屈服,他想将自己的傲骨保留下来。所以在被贬之后苏轼依旧我行我素。

对官员们来说,苏轼这样的人极不讨喜,可对百姓来说,苏轼却是一位难得的好官。每到一地任职,苏轼都会被当地百姓爱戴,离开后百姓夹道送别更是常事。

苏轼作为一任父母官确实尽心尽力,有水患就治理水患,百姓缺少食物就带头吃刚刚发现的食品,比如说猪肉。百姓患病苏轼亲自抄录药房教会百姓,以此减少患病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只要百姓需要,苏轼就会努力去做。所以虽然没有身居高位,苏轼却成为了最接地气、最务实的官员。

总结:

就像苏轼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的旅行者,没有必要对一件事情太过大喜大悲。或许苏轼一生乐观,也是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