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辉

导读:2014年10月29日,新华社发布消息透露,截至2014年确认公布的抗美援朝烈士为197653名。5年后,本文作者受人之托,找到了第197654名抗美援朝烈士。这位烈士叫陆朝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烈士,唯一的香港籍志愿军烈士。2019年5月13日,作者收到新华社国内部崔颖一条短信:香港籍志愿军烈士陆朝华亲属刘青青,希望帮助寻找烈士的部队和烈士的下落,请提供帮助。很快,作者通过38集团军的后代祝华,找到了陆朝华烈士生前的老战友,找到了38集团军对烈士事迹的记载,并通过陆朝华家人了解到这位被遗漏的志愿军烈士的短暂而辉煌的人生

英雄一家四姓

许礼平在《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香港人:陆朝华往事》一文中对陆朝华的身份问题作了解说:陆朝华的家庭十分奇特,父亲叫陈彬龢,子女本来都该姓陈,但一家人却有四个姓。

陆朝华,原名陈真,江苏苏州人。9岁时随家人避乱抵达香港,先住在铜锣湾湾景楼,继而迁往坚尼地台。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香港。在香港沦陷前,母亲汤其奋带着陆朝华兄妹返回上海。香港沦陷后,陆朝华父亲陈彬龢也回到上海。

陆朝华的妹妹吴竹(已近90岁)是陈家子女中唯一的健在者。据老人回忆,他们家中有兄弟姊妹六人。长兄文华,长姊梅(患百日咳夭折)。陆朝华单名真,排行第三,下有三个妹妹单名分别叫兰、竹、菊。陆朝华是1928年农历十月十日生的,排行第三,苏州人叫阿三头。吴竹以前称陆朝华为三哥,现在则称他为二哥。传统排行,有男女顺排的,也有男女分排的。陆朝华顺排就是三哥,如分排就是二哥。

陆朝华曾在上海华德中学读书。华德中学是德国大使馆办的,每班每年只招24个学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把它变成国立同济大学附属中学。

抗战胜利后举国欢腾时,陈家却要分路逃亡。陆朝华和兄长随陆姓管家逃到香港,因之都改为姓陆,并一直沿用陆朝华的名字。姐妹则另路逃亡,且都改姓吴,显然是要掩人耳目。

事后,陆朝华母亲汤其奋一直觉得应该改回原来的姓,但儿女都已长大成人,除档案填表中列有原名,在工作、社交上都很难改回原来的姓名,也就以假为真了。唯有最年轻的妹妹吴菊还小,所以改回了陈姓叫陈吴菊。这样,父母兄妹一家七人,分作陈、汤、陆、吴四个姓。

新中国成立后,在陈彬龢动员下,几个子女陆续回到了内地。1952年,妻子汤其奋也回了内地。据吴竹透露:“我妈妈跟妹妹回到上海是扬帆接待的。”扬帆是上海地下党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但作为丈夫的陈彬龢却未能同行,如果陈彬龢不是有特殊任务在身,不会将孩子和妻子都动员回内地,而自己独留香港。

陆朝华的母亲汤其奋,原名汤其淑,1902年生,上海嘉定人。汤其奋家境富裕,思想新潮,在上海启秀女中读书时是第一个自行剪短发的学生,还因此上过报纸。与陈彬龢结婚后曾改名汤彬华,取陈彬龢中间的彬字。曾任燕京大学宗教系刘廷芳教授的助教,教比较文学、古典英文,但时间不长。后来怀孕,就辞去教职,居家养育儿女。

陆朝华的家人

大哥陆文华原名陈诚,长陆朝华4岁。曾在香港华仁书院、澳门岭南中学读书。大学在上海圣约翰攻读。陆文华自小学无线电,懂技术。1942年至1943年在上海曾参加其父陈彬龢所在《申报》的电台管理工作,该电台公开收集中央社、新华社的电讯新闻。

抗战胜利后,陆文华在香港谋得利琴行任无线电技工。但他放弃高薪厚职,投奔解放区。广州解放后,治安不靖,潜伏的敌特也多,爆炸、暗杀等破坏活动频发。因苏联所赠无线电侦测设备无人会用,1950年6月,陆文华被借调回广州,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社会部情报处搞无线电侦测,屡立奇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朝华 (后排左一)与家人的合影

妹妹吴兰,小名陈斐斐,小陆朝华2岁。她和陆朝华一样,思想进步,在香港参加过中共举办的学习小组。吴兰懂俄语,是因为早岁家中聘有白俄人,教过她俄语。

陆朝华家人手上有一份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的报纸。报纸上有一篇名为《华罗庚回归的牵线人》的文章,里面提及吴兰最大的贡献是帮助牵线使华罗庚从美国回到祖国。吴兰通过哥哥陆文华在香港结识了华罗庚,回美国后的华罗庚后来给她写信表达了想参加新中国建设的想法。吴兰向当时的政务院人事部门领导孙起孟反映,后来孙请示周恩来,促成了华罗庚通过香港回到祖国。

以“小说林”传播真理播撒火种

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国民党特务的追杀,陆朝华随家人逃到香港,在持恒函授学校进修,同时在父亲陈彬龢的授意下开办了油印刊物以及租借红色书籍的“小说林”。这个“小说林”不是那种租借言情小说的书屋,而是专门租借苏联小说,宣传民主、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图书室。

“小说林”也卖书。租书、卖书收益有限,也不稳定。为了帮助解决全家人的衣食问题,陆朝华又去《星岛日报》当校对。此外,陆朝华在百忙之中还坚持到持恒函授学校进修。持恒函授学校是生活书店创办的“二线机构”,而生活书店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的宣传机构。正如陆朝华的妹妹吴竹所说:“那是个进步组织、联络组织,进步民主人士的联络就是通过这个学校。”

吴竹回忆,哥哥陆朝华事务太多,在持恒函授学校进修,总是来不及做功课,于是由我替做。陆朝华当时在办油印刊物,是父亲指定要弄的,还找了一个年轻的李姓广东人刻蜡版,我也在帮忙。

《陈君葆日记全集》中记有他与陆朝华的交往。陈君葆是香港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冯平山图书馆馆长。香港沦陷时期,曾忍辱负重,保护馆藏图书和政府档案,也曾参与创建“华革会”,协助将萧红骨灰迁葬广州。

陈君葆由买书而和陆朝华成为忘年交。陆朝华与人相交,似有一种魅力,令人“绵绵思远道”。事隔多年,陈君葆仍在怀念陆朝华。1976年3月24日日记有谓:“《野菜博录》,为陆朝华所赠。”陈君葆因搬家而要处理藏书,分赠友好、弟子,对陆朝华的书却一直保存着。

持恒的良师益友

陆朝华从香港回内地参加革命,端纳起到了指路作用。端纳原名张彦,是后来的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和其妻子龚澎的副手。当时他们三人同住港岛北道英皇道173号3楼,该处宾客盈门,俨然是中共的“香港办事处”。端纳负责编辑英文半月刊《中国文摘》,在给陆朝华的两通手札中有热情鼓励。端纳参加过开国大典的采访摄影,20世纪50年代调入《中国建设》 (现名《今日中国》)。

1948年5月,端纳曾致陆朝华一手札,从中可以追踪端纳和乔冠华指引陆朝华回内地参加革命的历史真相。

朝华兄:

前天乔先生给我看了你的来信,才知道你的 “小说林”因为经济关系而改变了方式,也才知道你在谋职业。

对于你的热情和努力,乔先生和我都深为感动,对于你所遇到的困难,我们也都十分同情。虽然,我们今天都没有足够力量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相信,你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下去,坚持下去也一定会成功的。

祝你进步

端纳 十五日

这封信透露了几点信息:“小说林”运营困难;陆朝华拟去《星岛日报》做事,但《星岛日报》反动,于是犹豫。信中端纳的谆谆慰诲,也代表了乔冠华。

另外,像持恒的老师、中共香港工委文委邵荃麟也在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到了1949年5月,持恒的同学们都开始通过不同的渠道,陆续去华南游击区参加解放战争,有的去了粤桂边纵,有的去了东江教导营。但陆朝华没有选择去华南,而是北上平津,用行动回应邵荃麟。

临走时,陆朝华的女朋友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去解放区,在香港不是也可以学习和工作吗?”他回答:“一个没有经过考验的青年,住在香港是容易被玷污,会堕落下去的。我需要太阳和新鲜的空气。我要到人类理想的地方去。”

1949年5月14日,陆朝华乘“湖北轮”前往平、津。

未完待续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