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脑蛋黄

随着各大平台未成年人限制令的实行,大大降低了网络上的“自信小孩”比例。

但与此同时,“满级小孩”们一个个地全都冒了出来,他们的技能点就像掌握了哆啦A梦的四次元口袋,让许多准备生娃的家长直冒冷汗。

比如抖音上这位“贵哥”,小小年纪就熟练掌握了各项技能,点开他的抖音首页,活脱脱就是中国达人秀个人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这位,画画下笔如有神,画高跟鞋都是一笔成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都说是赢在起跑线上,可现在,小孩们在起跑线上就展开了军备竞赛。

很多人不解这一现象,为什么小朋友们这么厉害?其实,2004年的一部纪录片《幼儿园》早就告诉你了:

人类幼崽,确实不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部纪录片并没有主角一说,但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还是各凭本事赢得了摄像头更多的青睐,贡献了更多的戏份。

比如这位被网友们戏称为“回家哥”的小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家哥”

之所以获得这个称号,是因为他总是哭喊着要回家:早上哭、晚上哭;吃饭哭、睡觉哭;不是在哭,就是在哭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小朋友们注意力分散得快,很容易就因为玩具等事物的吸引而停止了回家的思念。

可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哭。

还有这位,全片唯一大女主,被CUE大名N次的马玉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玉兰又在害人!”这是老师对一个调皮的小女孩马玉兰的斥责。

在其他女孩都安安静静的时候,只有马玉兰同学“勇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时而玩一下水,时而捏一下其他小朋友,让老师十分头疼。

在不到一分半钟的片段里,马玉兰独享了数十个镜头,十余次被老师提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媚娘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玉兰带着狡黠的表情满足着自己的好奇心,然后被老师点名批评之后悻悻地坐下,有时候会悄悄掩藏一下自己做的“坏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没有呀!

还有这个红衣“白眼”小孩,知名表情包产出王,让观众们“又爱又恨”,是个小“两面派”。

对自己不喜欢的女同学,佯装生气地“恶言相向”;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茜茜,却温和可爱。而且,每一句说出来的话,和大人的口吻不要太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莫和我坐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恨只在一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茜茜玩得很愉快

还有老是打人的高扬。在每一个打人的场景里,他十有八九都是主角。

在一次“严重事件”里,高扬和一位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并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创下了连续击败四位小朋友的“记录”,其中,有三位被打哭,一位被打出了鼻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位高扬同学往往在打完人以后会先哭出来,每次发生冲突,也会没有安全感地缩成一团。因为打人被老师威胁滚回中班,高扬也会非常难过地哭上很久。

这些小孩做着各式各样的表情和动作,或害怕或嗔怒,或捣蛋或打人,低幼的懵懂气会让人看着这些表情包忍不住想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想洗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不过就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剧变脸:哭着哭着就开吃

但是,离开表情包本身,这些镜头里的孩子们或多或少有欺负的行为,也流露出愤怒、害怕、痛苦的表情。

马玉兰被斥责后会悻悻地坐下来,不想洗澡的小孩会哭闹着要跑,气急败坏的小孩打不过别人张嘴就咬……

在这种全托幼儿园里,这就是活脱脱的幼儿版《监狱风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几岁的小孩关起来,一周之内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其实也挺残忍。也许有人会说,养不了就别生孩子啊,但是在十几年前,这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个纪录片展现出来的小小的“困境”不禁让桃想问:

《幼儿园》究竟是什么样的纪录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儿园》的表情包很搞笑,但正片看起来却没那么轻松。

这部纪录片播出几年后,导演张以庆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成片时,有了心理准备的园方还是觉得难以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拍摄前,幼儿园园长告诉他,他们更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孩子个性的重视和关注。很明显,实际拍摄出来的结果和园方预期中的幼儿园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童年不该是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争夺塑料袋引发的“血案”

其实,最后面对5000多分钟的素材时,剧组也处在极大的震惊当中。

张以庆的最初设想是,“幼儿园是快乐、美好的”,“孩子们是快乐、美好的”,现在终于发现,这些其实都是概念化的东西,也发现原来我们并不了解孩子。……甚至就连摄像刘德东,其实每个镜头都出自他之手,但在片子剪出来后,当初来不及细看的他也大吃一惊,说不敢相信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

——《南方周末——张以庆:我所遵守的“幼儿园”法则》

幼儿园的世界并不是大人想象得那般快乐美好的。剧组在揭露幼儿园不为大人知晓的另一面时,也让“童年”与纯粹的轻松快乐脱了钩。

和这些刻板概念相反,孩子们的幼儿园全托生活里,往往充满了对成年人世界的拙劣模仿,以及足以困扰孩子们的生活琐事,交织着生气、烦恼、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爸爸是警察

和大人们所想的所谓快乐相比,幼儿园更多的是与家长离别、争吵打闹、把饭菜泼身上、被老师批评和午睡后穿不好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家的哭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撕粘在脸上的胶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不上衣服发脾气

从大人的视角来看,这些琐碎的麻烦事不过只是生活的边角料,像是鞋子里的沙子,脱下鞋抖一抖就能继续走路。

但孩子们不一样,他们往往在脱鞋的过程中就极为不耐烦,在倒出沙子之后对沙子发一通脾气,然后再因为穿不上鞋哭闹许久,最后因为绕不开琐事带来的烦恼,在痛苦中度过一整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这里好烦呢”

再小的难受在孩子们小小的世界里也会变成极大的痛苦。

这样的事情会在每一天发生,尽管这是武汉“更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孩子个性的重视和关注”的幼儿园。

对于幼儿园的小孩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才是孩子们真正的感受?

张以庆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他还是拍了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燥热的午后 穿不上鞋的烦恼只能由哭闹排遣

导演说,他面对这些素材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拍摄下来的镜头大大脱离了主观的预设;他必须变得客观,选题的开掘变了。

因此,这些拍摄的内容和剪辑的方式开始偏离了剧组预设的轨道。

在拍摄初期,很多人会问剧组,那你们要拍什么呢?在明白要拍什么以前,起码他们知道什么可以不拍。

不拍节日,因为大人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小孩排演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演

不拍表演,因为小孩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告诉孩子们 毕业前一天应该干什么

不拍做游戏,因为这像是中国儿童的批量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撇开这些,镜头前幼儿园的生活就被哭闹、打架和琐事占领了。

《幼儿园》全片没有一句画外音,也只有极少的解说词。这一部纪录片往往是很多编导专业和幼教专业要求看的一部片子,从专业角度来讲,《幼儿园》的很多细节是值得深思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串场时播放《茉莉花》

在剧组入场拍摄以前,特意翻新了幼儿园,把木地板特意漆成绿色,把窗帘换成了绿色的百叶窗;在串场时,都会播放《茉莉花》作为BGM;剧组还特意设计了孩子们被采访的情节,由一个剧组成员、专家、老师组成的团队来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把《茉莉花》当作点睛之笔,也有人发问:那茉莉花是谁呢?有人说:茉莉花和被特意漆成绿色的木地板,都象征着淡淡的忧伤。

对于美国“9·11”事件,孩子们双面的反应是值得深思的:一面唱着“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一面同情着那些在恐怖袭击中丧身的人们。在孩子们眼里,什么是“9·11”事件?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对比的镜头又是出于什么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片中类似的镜头很多。有一个片段是,孩子们春游去可口可乐工厂参观。在那一段,孩子们参观生产线、看广告、喝免费可乐,然后笑着奔向可口可乐的引导人员……这段镜头好像只是对春游的一个记录,抛开时间线来说,看起来十分凌乱。

但是,从其内容来说又是存在深层内涵的。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是可乐?可口可乐是一家什么企业?可口可乐播放的广告能被孩子们看懂吗?为什么要去可口可乐工厂春游?这些问题会揪着人不放,但是你也说不出来答案到底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懵懂的孩子们参观可口可乐这样复杂的事物,违和感里也会让人陷入迷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张以庆没有透露他拍摄该片的意图,对《幼儿园》的争论和评论也众说纷纭。但是,《幼儿园》确实让桃想起了自己三岁以来在幼儿园的全托体验。

现在残缺的的回忆里,越是琐碎的痛苦,越让桃记得清楚。

午睡睡不着被罚站、吃药吃错剂量被老师打、便溺在裤子里不敢说、和同学打闹摔破了头、想家而睡不着的夜晚,还有因为缺钙导致的整宿整宿的膝盖疼……这些在现在看来小小的痛苦,可以让桃在那时痛苦一整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观众自己的感受

很多观众看了《幼儿园》后,会觉得很多小孩自私、暴力、蛮不讲理,因此讨厌他们。但这些被拍摄的孩子们到了现在,也许年龄与观众们相仿。当我们回忆起小时候的幼儿园生活,是不是有什么不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被接走的小孩瞻前顾后地等妈妈

在桃看来,片中记录下的幼儿园生活,简直不能再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感觉到《幼儿园》与自己的联系。有不少豆瓣评论说这个纪录片虚假、捏造、传递不良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可惜,这不过是这些人的一厢情愿。

人的性格的形成被不少心理学家推断为:先天的倾向+后天的环境塑造。在这些镜头里,孩子们的很多反应和回答都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干爹是警察”——对强权的偏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恨日本鬼子/不是所有日本人——懵懂的道德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爸爸请人吃饭、妈妈做美容——家庭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打人、爱扯皮、爱欺负人——霸凌的种子

有人在评论区刷梗,有人在评论区争吵,还有人在念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张以庆说,他在观看孩子们的采访时发现,孩子们是可以和成人去对话的,因为他们接触到的都是成人的东西。

由此看来,幼儿园何尝不是一个小小孩的小小社会呢?他们在家长、老师的影响下耳濡目染,带着自己原生家庭的痕迹与其他小孩“交叉传染”。那些孩子们的采访回答,那些明显从大人处习得的“你莫坐我边上啊”,又怎么不是大人在孩子身上的反应呢?

在《幼儿园》里,这些隐蔽在成人印象之外的东西,被统统地展露无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小孩而来,有时也会想变回小孩,也许我们以后也会有自己的孩子,而我们的孩子又会从我们这里得到很多,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就像片头所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

既然我们自己已然是众生中的一员,从这些镜头里当然也能看出众生相了。

设计/视觉:L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