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王梦琳 记者 宗雷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气温变化,早晚温差过大,不少人稍不注意就“中招”感冒,儿童抵抗力较差,更容易感染发病。往往一人感冒全家都感冒,全家“组团”看病很常见。

什么原因导致入秋以来感冒患者激增?孩子长时间感冒咳嗽会得肺炎吗?如何判断孩子(婴幼儿)有没有肺炎......

儿童高发疾病来了,专家看诊累到“说不出话”

入秋以后,进入孩子生病的高峰期,河南省儿童医院东院区呼吸科主任汤昱告诉宝姨,国庆节前呼吸科门诊量在100多人左右,过节时增加到了200多人,目前就诊人数基本在150人以上。

河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二区主任宋桂华称,“国庆以来,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数明显增多,看诊一天下来,几乎都是肺炎、哮喘、感冒的孩子。”

“从1号晚上开始,明显感觉看病的人多了起来。”节前一天看诊三四十个,国庆在“限号”的情况下,平均半天的看诊人数多达八九十人,其中四十多个都是因为感冒前来问诊的。“一天下来说到嗓子都哑了,下了班就不想再讲话了.......”该院儿科二区主治医师郭彦荣说道。

一人感冒全家都感冒,一家抱俩孩儿同时就诊很常见

据了解,近来因感冒前来问诊的患者中,其中不少都是一家人集体患病来医院就诊。

家住郑州的刘先生,前几天家人接二连三地感冒,多亏了他自己身体素质好,才“躲过一劫”。

刘先生家的大宝和二宝相差一岁半,前几天大宝从幼儿园回来后,到家就开始流鼻涕打喷嚏,想着孩子可能是路上不小心受凉了,大人们就没放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第二天,大宝他妈照顾生病的大宝后也“中招了”,还没等大人缓过来神儿,二宝也感冒了。这可把刘先生为难住了,既要照顾俩孩儿,还要操心孩儿他妈,可万万让他没想到的是,家里的两位老人也跟着感冒了……

像刘先生这种一家人“组团”来医院看病的,汤昱告诉记者:“经常看到一家抱俩孩儿同时就诊的,”特别是近段时间,这种情况在儿童呼吸科很常见。

进入流感高发季,这波感冒流感患者多吗?

汤昱称,就目前问诊情况而言,还没出现明显的流感倾向,偶尔会“蹦”出一个。

宋桂华告诉记者,今年就诊人数虽多,但流感只占一部分,“新冠以后,大家对于疫苗接种的积极性都普遍提高,很多前来就诊的孩子都已接种了流感疫苗。”

“有,但是人数不多,还是以普通感冒为主。”郭彦荣说道。

今年入秋以来,天气越渐寒冷,感冒患者迅速增加,目前虽还未见有流感爆发的趋势,但还是需要提前防范,宋桂华特别说道:“针对老年人和儿童这两类免疫力比较低的人群,流感疫苗很有必要接种。”千万不要认为给孩子打过流感疫苗就“高枕无忧”了,接种过流感疫苗并不意味着不再得流感!但会使发病的几率减少,即使发病,症状也会减轻。

近期,由于感冒、肺炎、哮喘等疾病进入了高发期,很多家长询问了一些呼吸道疾病的相关问题,记者请汤昱为您答疑解惑

问题一:小朋友为什么会咳嗽

解答:小朋友咳嗽,其实是属于一种身体保护性的反射。通过咳嗽,可以把气道内的分泌物排出来,便于气道通畅。孩子感冒了以后,很容易引起咳嗽。

问题二:过敏性体质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咳嗽?

解答:过敏性体质的孩子,呼吸道会比较敏感,气道内容易存在慢性炎症,再加上这些孩子往往体质较弱,所以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咳嗽。

问题三:长时间咳嗽会得肺炎吗?

解答:孩子咳嗽时间久了,有可能得肺炎。家长要观察孩子咳嗽的轻重程度、时间规律、持续时间。如果孩子咳嗽超过两周以上,属于牵引性咳嗽,就需要去医院找专科大夫确定咳嗽的原因。如果孩子是急性咳嗽,经过前期的药物治疗,能够很快缓解的话,家长们也不必过分地担心。

问题四:如何判断孩子(婴幼儿)有没有肺炎?

解答:如果孩子没有咳嗽的症状,仅仅表现为一个发热,或者婴幼儿有吐奶呛奶的症状,此时家长需要警觉,建议去医院询问医生,做体格检查,然后结合胸片的辅助检查,来确定这个孩子是否得了肺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五:孩子一咳嗽就吃咳嗽药?

解答:如果孩子咳嗽比较轻微,可以先观察咳嗽进展的程度。如果这个咳嗽出现快速进展的情况,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到医院就诊,来查找咳嗽的原因。不主张孩子一咳嗽就吃咳嗽药,甚至是镇咳药去进行止咳的治疗。因为很多咳嗽药是成人用药,里边含有克莱因,对孩子神经的发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很容易掩盖孩子咳嗽的病情。

问题六:过敏性体质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解答:过敏性体质的孩子最近也是逐渐增多的一个趋势。比如新生儿时期有湿疹,容易打喷嚏。长大后逐渐出现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比如喜欢晨起、经常流鼻涕、鼻塞,反复喘息。这些症状都是过敏性体质的表现。

问题七:哮喘是如何形成的?

解答:有些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一个反复地喘息,这个时候家长没多在意,很多医生把它当作一个反复喘息性支气管炎来治疗,而没有对孩子是否是哮喘的一个判断,通常这些孩子在每年的固定季节,还会被感染,从而导致哮喘的形成,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编辑:张恒 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