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本届任期内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其中提出将建设香港北部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额外开拓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备受各界期待。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观察,第三篇关注规划中发展创新科技的设想。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本届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到将在新界北建设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并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林郑月娥说,“北部都会区”将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维港都会区”并驾齐驱,互相辉映,推动香港未来发展。

“大手笔”的“北部都会区”规划定位于发展创新科技,是出于什么考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分析,“北部都会区”规划以创新科技为发展战略,是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一次精准对接,也响应了国家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对香港战略角色的定位与期待。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北部都会区”规划无论从经济结构还是空间格局上来看,都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百年来,香港主要经济活动集中于维多利亚港两岸地带,这次在北部开发一个定位创科的全新都会中心,将助力香港打造‘南金融、北创科’发展格局,与‘维港都会区’成为香港经济发展‘双引擎’。”

落马洲河套区将设计成低碳社区。

“‘北部都会区’定位于发展创科响应了国家期待”

10月6日,林郑月娥发表本届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在“规划未来”的章节中,林郑月娥首先提出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并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

她进一步指出,“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营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而支撑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维港都会区”,亦会扩大至包括“明日大屿愿景”的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她说,“这两个位处香港南北的都会区将可提供大量土地,完善香港的空间布局,并驾齐驱,互相辉映,推动香港未来发展。”

南都记者注意到,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的方向早已被寄予厚望。

2017年,深港两地政府对河套地区的规划就落在科技创新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和毗邻深圳创科园区的建设,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合作区)的功能。“十四五”规划纲要也表示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同时,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发展定位,提出服务业要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向南都、N视频记者分析指出,“北部都会区”规划以创新科技为发展战略,是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一次精准对接,也符合国家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对香港战略角色的定位与期待。

具体来看,为何选址新界北来发展创科?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向南都、N视频记者分析称,过去新界北区虽为香港边陲地带,却靠近深圳罗湖、福田核心商业区,是最能够吸引深圳和大湾区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源来港的地区,“如今国家确立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定位,并规划香港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部分,如果这些规划有效落地,与深圳毗邻的香港新界北就成了含金量极高的一片土地。”

方舟还指出,“目前香港面对产业发展单一、经济结构固化、缺乏高增值制造业的严重问题;而科技研发正是深圳的强项。如果香港能以新界北为首,与深圳以及其他大湾区城市进行良好的互动和资源流通,将为香港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带来崭新、更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南金融北创科将成为香港发展‘双引擎’”

定位创科的“北部都会区”,将会得到哪些支持?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多次提到对区域内“新田科技城”的规划构想。

在土地供应方面,林郑月娥指出,港深创科园与落马洲╱新田一带地方,将会整合为新田科技城,当中与创科相关的土地估计约有240公顷。新田科技城联同深圳创科园区组成占地约540公顷的深港创科合作区,可集港深两地优势汇聚海内外人才,势必成为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

北部都会区概念界线。

此外,在产业导向方面,施政报告也对标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瞄准“生命健康”等的前沿领域。林郑月娥提出,建议在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内设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以“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16所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实验室及8所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聚焦生命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我知道不少生命健康初创或大型企业看准香港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大湾区市场的潜力,有兴趣在港发展。新田科技城将可为相关的科研及先进制造业提供土地。”

“新田科技城”与香港过去发展的科学园、数码港将有哪些不同?

方舟表示,过去,香港科学园的发展走的是“房地产模式”,主要吸引并针对本地中小型创科公司提供办公空间。而香港要想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就需要确立以产业和项目为导向的创科发展模式,鼓励大型科技企业来香港设立国际研发中心。他指出,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以及科技人才来往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便利条件,而新界北区则在这方面刚好具有极大的区位优势。”

方舟同时表示,香港还须与深圳强劲的科创产业生态形成良好互动,发挥深圳的产业实力和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制度优势,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畅想未来,方舟认为,定位创科的“北部都会区”规划,将使得与深圳为邻的新界北一带,成为香港这座城市的新创科中心,甚至是“新中环”,形成南面的港岛金融中心、北面的新界创科中心,“双中心”交相辉映的新发展格局,从而与‘维港都会区’成为香港经济发展“双引擎”。

田飞龙则指出,“新田科技城”的定位是“香港的硅谷”,将成为本港首要高科技研发中心。“‘新田科技城’的打造,将促使香港拿出有竞争力的技术成果,令香港在本轮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取得优势地位。”他认为,香港在此方面已形成良好的环境、融资政策与人才储备优势,相信在“双城三圈”的框架下,香港业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利成果和创新技术,能够得到转化落实。

业界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南都记者了解到,自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北部都会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规划,香港创科界普遍高度评价,认为相关举措将助推香港更好地“开创未来”,实实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创科发展协会公开发文表示,过去四年港府投放超过1300亿港元用于创科发展,当中不少金额涉及长远规划及发展的预留费用,该协会希望特区政府加大力度落实资金投放,令业界及社会受惠。

该协会指出,本次施政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明显跟随国家发展步伐,配合“十四五”规划纲要进行,例如将在罗马州河套设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及增加土地发展创科等。新政策配合其他社会、民生、房屋及土地、培育人才和青年发展、经济等的政策已经为香港找对了方向,加上过去几年已经完善的一条龙人才培育计划,相信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指日可待。

田飞龙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针对创新科技的探索与布局,特区政府早有构想,但一直没有成型的战略设计与有力的执行。如今,在摆脱了过度政治化与社会运动的困扰后,特区政府在新制度环境下再度聚焦科技创新,为香港经济探索转型空间。

恢复稳定后的香港正迎来“最好的时候”,现已成为业界与特区政府的共识。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发表本份施政报告时,林郑月娥就曾提及,近年因议会泛政治化和激进“反政府”人士刻意制造对立、对抗,令城市规划工作举步维艰,严重窒碍经济社会发展,衍生了突出的民生问题。“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香港已由乱转治,并迎来可聚焦经济的新局面,特区政府应展示高瞻远瞩的魄力,积极为香港规划未来。”

10月8日,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就施政报告内容与创科界代表会面时也指出,过去两年香港经历不少挑战,现在社会已恢复稳定,选举制度已完善,香港迎来新局面、新气象、新未来,是时候砥砺前行,重新出发。他期望,在新规划、新思维下,能为香港各行各业、社会大众带来新发展机遇,更好地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见习记者 翁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