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1年第八十二期(总第555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中小学教学常常会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来转,所以,搞清楚指挥棒往哪里指很重要。一线教师要有意识做好试题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这是多少年来的基本要求。

不过,最近这些年,在一些地区,在一些学校,关于一线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不但要研究试题,而且要求会命题;不但要求会命题,而且要求原创命题。为此,常常还会开展各种关于命题的培训。那么,这个要求合理吗?

首先,命题是个有门槛的技术活。

我们知道中高考的命题,常常要遴选一批具有丰富命题经验的专家进行命题,虽然有部分一线老师参与,但常常并不居于主导地位。在命题过程中,要确定命题指导思想,要设计命题蓝图,要填写双向细目表等,有一系列复杂细致的工作要做。饶是如此,每一年的试题仍然可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瑕疵。可见,命题这件事本身是有门槛的,技术性要求很高。

其次,命题是个消耗时间的体力活。

一份中高考试题的命制,排除之前准备的时间,就是入闱之后,也要一个命题组的若干成员,少则四五人,多则十来人,经过差不多半个月左右夜以继日的工作,才最终把试题打磨成型。如果不考虑多人合作带来的效率提升,只是简单换算,命制一套试题,大约需要一个人花费至少两三个月的时间。可见,命题也是一个消耗时间的体力活。

无论是有门槛的技术活,还是消耗时间的体力活,这对一线教师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大多数一线老师,并不可能深入了解命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没有多少机会参与相对高层级的命题实践。在研究试题时,大多数人还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具体的题型变化上,很少有人能看到题型千变万化背后的能力不变的问题。当对试题研究还谈不上深入时,就要求学会命题,那和还不会走路就要求跑起来,本质上并无区别。

一线老师,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被备课、讲课、答疑、辅导、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所占据,能够静下来心进行思考的时间本身就非常有限。而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打磨,且不说是出一份完整的试卷,就是出一道试题,让这一道题趋近于完美,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如此说来,大多数一线老师并不具备命题的能力和条件,尤其是不具备做原创命题的能力和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困难重重,为什么还偏偏要求一线老师具备命题的能力,甚至是具备原创命题的能力呢?

大约原因有二:

其一,只有一线老师具备命题能力,拿出来自己学校的试卷或者练习,在各校或者各地区交流时,才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看,这都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原创命题。潜台词是“让我用试题告诉你我们有多牛”。

其二,试题研究水平与命题能力密切相关。当具备了命题的能力,有了具体的命题实践,就能够反过来更好地促进试题研究,对试题把握得更深入更透彻。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哪怕在在执行过程中打一点儿折扣,也会不错吧?

应该说,这两个想法看起来似乎都没毛病,甚至很美妙。但有些东西,仅仅是看起来很美,一旦落到实处,可能是猴吃麻花满拧。

当一线教师从能力到精力都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但又不得不做时,会怎么样呢?大概率是凑合,凑合的结果是什么呢?很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不是原创命题就高大上,原创命题搞不好反而变成矮穷矬,贻笑大方。如果一个老师本身对试题研究的水平有限,他就不可能命制出高明的试题来。非但命制不出好题来,甚至因为消耗了太多时间精力在这上面,耽误了扎扎实实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

教育学生,不能拔苗助长;要求老师,也不能拔苗助长。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唯有实事求是,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才可能达成更好的效果。

那么,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为可行的要求是什么呢?

我以为是仍旧是回归传统,要求老师深入钻研试题。通过深入研究试题,努力达成这样两个目标。

其一,要有本事在一大堆各种各样的试题中挑选出最优质试题,要能够看清这些试题的来龙去脉,能够举一反三,以此来指导学生备考

其二,还要有本事从这些优质试题中跳出来,即使不讲试题,也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处处暗合考试需要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能力。

当然,也不是说一线老师就不能去尝试命题,而是说先站稳,再尝试着走;先会走,再尝试着跑。要知道,在命题这方面一刀切的要求,受到损害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

关于命题,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些思考:

我的新书《减法教育》已经从预售状态,进步到可以立即发货的状态了,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上面的链接购买。本书最近一直稳居当当新书亲子家教榜前五名。

也欢迎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在我的公众号文章下留言,写下读后感。不仅仅欢迎表扬的声音,也欢迎批评的声音。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激起涟漪,引发对教育的深度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