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线史 | 访谈录 | 故事汇 ——

路远 · 心近

遗址 | 发现 | 文化 | 开发 | 交友

图文提供:9639厂无花果

授权发布:9639厂老兵(吴礼青)

[编者语]三线建设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关于三线企业子弟的教育这个领域却鲜有报道。窥一斑而知全豹,本文以湖南小三线企业9639厂为例,分别从工厂办学、子弟学校管理、学校老师成才等方面,试图展现当年身在大山深处的三线企业的教育状况。

9639工厂(湖南锻造厂)

湖南锻造厂,代号9639厂,由五机部和湖南省共同投资建厂,其前身是天津拖拉机厂锻造车间。时任中南局书记陶铸向国务院要求在中南地区投建一家适应军民两用的大型锻造厂。经国务院批准,由天津拖拉机厂锻造车间南迁湖南,建设9639工厂。根据中央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曾三次航拍定点,一拍湘乡潭市未成,二拍娄底曾家坝未果,三拍涟源水洞底正式定位。这里群山环抱,水源丰富,距能源基地斗笠山煤矿仅一山之隔,铁路运输方便,大型设备和原材料可直接到站。

1966年建厂大战打响,天津拖拉机厂锻造车间支援三线建设的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及其子女离开大城市来到这里,同时从部队一大批营职以上的政工干部转业来到这里,从湖南各大厂矿抽调的干部、职工,技术人员来到这里,四十多年来陆续聚集了一支4000余人的职工和家属队伍。他们怀着献身三线军工事业的雄心壮志,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上的灿烂辉煌。职工子弟学校是工厂重要的后勤组成部分,肩负着按怃职工,培养后代,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她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无不镌刻着三线军工的精神,体现了三线军工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图为9639厂子弟学校舞蹈小组和学校部分领导及指导教师合影(198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9639厂子弟学校舞蹈小组和学校部分领导及指导教师合影(1984年)

9639厂子弟学校建校初期的回忆

(于淑范老师)

1966年8月初,我接到调令从辽宁法库县前往湖南锻造厂,9月被安排去涟源县水洞底完小上班。这是工厂与地方合办的学校当时工厂只有4个学生:吴淑荣,毕燕宁,王非南,李曙华,我和李中美是工厂派去的老师。学校不用普通话教学,当地方言很难懂 ,我费了很大劲才学会一些方言,以适应教学。随着职工的不断调入,工厂子弟逐渐增多,1976年达到45名学生。工厂按100人给地方学校支付教育经费,可是仍不能满足需要。

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早晨8点上课,下午3点多放学。中间只休息半个小时,工厂师生根本没时间回家吃饭。孩子们早餐6点跟父母一同吃饭,到下午3点已经很饿了。长久下去身体会受到影响,家长们都很焦急,于是我产生了让工厂办学的想法 。那时候我爱人金瑞信和工厂一批技术人员、工人在长沙动力机械厂搞过渡生产。我怀着身孕、拖着沉重的身子很忙也很累,但想到工厂子弟的未来,坚持为工厂办学奔走。

1967年6月份我向厂领导打报告,当时厂里主要领导靠边站了,只有一个副厂长李智主持工作。他对我的建议全力支持,并让我与工会主席何雨霆联系。何说:“那当然好,我支持!需要什么做个计划。”并让我找了管基建科的副厂长肖梅生,批准了基建事宜。然后找生产准备科设计图纸,由孔宪章、林茂英主笔设计。但因当时处文革期间,迟迟不能正式施工,直到年底才完工。一栋崭新的平房出现在众人面前 :四合院的格局,正房4间教室和2间办公室,东、西厢各2间教室和1个开水房。院子南北各开1个大门,南大门外面是操场。北大门的上方写着斗大的黑字“造反院”,院内两间正房做了厂里的仓库,东边做了招待所。

1968年3月学生入学势在必行,可教室仍因一些原因未腾出来。最后我立下决心告诉学生,从水洞底完小搬着自己的书桌,放在新学校的院子里,立一块小黑板上课。

在厂职工的舆论支持下,学生终于搬进了新教室上课。学校校长先后由工会干事高树荣、部队专业干部刘景经担任。此时学生增加到100多人,分4个班,其中二年级和五年级合为复式班。教师不够就派工人来代课,这样才开始特殊条件下的教学。不久杨永碧和蒋明秀两老师从四川调来,肖仁青、龙戊元两人从第一师范分来。之后学校领导刘景经调回工厂,何雨霆代理校长,他不久回厂里接受批判,换了新来的大学生陈义春,不久因陈调回老家,工宣队派人来管理学校,学校领导像转马灯一样,人心不稳。

平房几间教室早已无法适应新生的增加,1972年杨存银校长请示军代表,批准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一栋三层的教学楼。

文革后期,校长定位才相对稳定,新调进的教师增多,学校才逐步走向正规化的教学。(完)

由于文革的影响,学校教学没有规范可循。工宣队进驻学校对老师实行再教育,实行开门办学,废除考试升学制度,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也使国家的科技队伍形成青黄不接的局面。在此情况下,9639厂的师生们去韶山、野鸡坪、锡矿山、野营拉练;到涟源县茶场、水洞底红土第五生产队学农;进本厂一、二、三车间学工;在校内做红砖,全校共做红砖30000块,修建了学校的围墙。其中付出的努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这种精神在党中央拨乱反正,抓纲治校,为革命而教、为革命而学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扬,焕发出勃勃生机,使学校迅速成为教书育人的基地,为国家培养出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9369工厂子弟学校历届负责同志列表

  • 刘景经 男 高中文化 校长

  • 何雨霆 男 初中文化 校长

  • 陈宜春 男 大学文化 副校长

  • 谢春玉 男 初中文化 代支部书记

  • 杨有银 男 高中文化 校长

  • 胡金富 男 高中文化 支部书记

  • 李宗陶 男 高中文化 校长

  • 郭培金 男 高中文化 校长兼支书

  • 彭必富 男 大专文化 副校长

  • 邹省民 男 大学文化 副校长

  • 吴礼青 男 大专文化 校长兼支书

  • 肖有初 男 副校长

  • 洪旭光 男 校长兼支部书记

  • 刘邦熙 男 校长兼支部书记

  • 龙戊元 男 大学文化 校长

  • 石 拓 男 大学文化 副校长

  • 刘向东 男 大学文化 副校长

  • 李 锐 女 大专文化 副校长

老战士勇担子校重任

郭培金同志是一位年龄最大(时年54岁),功勋卓著的抗战老兵。1945年,郭培金年仅17岁求学时进入了国民革命军74军58师,随部队赴雪峰山参加了湘西会战。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南京浦江中学和南京第一中学读完高二,后回到长沙读高三。

右一为郭老参加抗美援朝纪念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一为郭老参加抗美援朝纪念活动

高中毕业后,郭培金于1949年下半年参加了革命工作,1950年赴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他三次受伤,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受到志愿军总部颁发的奖励和朝鲜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勋章。赴朝之前和停战以后,他在部队兼任文化教员,辅导战士学文化。使战士们掌握了文化知识、更好地从事革命工作。从朝鲜战场归来后,部队组织安排他进入辽宁锦州炮校深造。他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在毕业考试中荣获“一级优等学员”的光荣称号,是那届唯一获此殊荣的学员。郭培金老师的事迹于2019年以来先后在湖南卫视频道和央视频道播出。

郭老于1980年至1983年在学校担任校长兼支部书记,扎实的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倾心教育的情怀,使他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郭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自己也亲自上课,他上课讲述生动,很受学生的欢迎,为老师们树立了榜样。在第一年全地区教育系统组织的统考中,12个三线工厂子弟学校参加,该校14个班中8个班成绩居第一,11个班排名在前五名。他所教的历史单项成绩也名列第一。学校受到工厂党委的嘉奖。陈副校长调走时,初二数学一时缺教师,他就顶上,退居二线以后,他还为老师代过高中物理和数学课。他很关心新分来的年轻教师,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和自学。

老兵志愿者慰问郭老(2021年1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兵志愿者慰问郭老(2021年1月)

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学校领导中的突出代表。

办学路上勤攀登,奉献三线显风采

(吴礼青校长)

(吴礼青同志于1983年至1988年担任9639厂子弟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干部队伍“要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方针。据此,工厂于1983年春季对工厂厂级和中层干部进行了一次大调整,让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退居二线,启用年轻的知识分子接替他们的职位。厂部令我这个教育外行接任厂职工子弟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本着从零开始,重新学习教育学专业知识,变外行为内行。经过全校师生的奋力拼搏,学校工作蒸蒸日上。

9639厂子弟学校吴礼青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639厂子弟学校吴礼青校长

一,当时学校的状况

1983年时,学校已有一个较好的基础,设有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一年级共10个年级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0余人,教职员工35人。一座1000平方米的三层钢混凝结构的教学大楼已投入使用,另一座1050平方米三层钢混凝结构的综合大楼正在修建中。“干打垒”平房只留有一栋,供作库房和单身教工宿舍。其余的已全部拆除,校区围墙也已修好。随着390多户“农转非”职工的学龄子女陆续入厂,子弟学校迎来了一次快速扩展。面对新的形势,有不少困难需要逐步解决,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1,努力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

对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当时子校在职教师中有不少人的文化程度和任教资质还未达标,少数人可脱产培训,大多数通过业余的函授学习,提高了学历层次,另外就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教材教法”和“文化专业”双过关的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经过几年的努力原未达标的教师都取得了合格证书。

2,努力争取调入合格的急需的专业教师

一是从本厂职工配偶中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员选优调入学校,如刘初开,刘爱华,曾光耀等;二是从本厂职工中抽调入学校如邹省民、张建熙;三是争取地方政府人事部门的支持,从每年的大、中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入厂。如杨国伟、梁浴涛、贺金生、刘似惠等,四是从厂内借用急需人才到子校兼课,如李雅平等。1983年至1988年期间先后调入教师近30人。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党支部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各项工作。党支部认真做好培养和吸收新党员工作,1983年至1988年期间,先后吸收了刘桂英、龙明辉、邹省民、龙戊元入党,使党的队伍不断扩大。

4,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骨干作用,这批人德才兼备,让他们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学有榜样,加速成长。同时也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求上进的积极性,对他们鼓励上进,大胆使用。如大专毕业生杨国伟,学校安排他教高中数学课,他一边认真上课,一边努力自学。先后通过自考考取了本科、研究生,后出国留学,成为中科院的高级人才,为我国航空事业和高铁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既是教师学习的榜样。也是学校向国家输出的人才。

经过5年多的的奔走呼号,终于使学校有了一支数量满员,学科专业配置合理,政治思想素质好,文化专业达标,符合“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1,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类组织机构,设立了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和教学专业组,任命了各处(组)的负责人,各司其责。对学校的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治保会,互助储金会等群众组织,也适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把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聚成加强学校建设的强大合力。

2,探索建立了用“标准课时”考量教师工作量的制度。以往教师的工作量都是按课程表课时数考量的,不能真实反映每节课教师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怎样解决此问题也没有现成的方法供参考。经过反复探索,我校提出了“标准课时”的新思路:把各门课程从备课、课堂授课、课后批改作业及辅导所需时间都计入课时工作量,称为“标准课时。其他教育工作(如教务主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学组长,团支部书记等)也都折算成“标准工作量”。并按“标准课时”分派各人的工作。当年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师周工作量标准为:小学低年级20~22课时,高年级18~20课时,初中14~16课时,高中12~14课时。学校将每个教师实际完成的“标准课时”量同职称评聘,工资升级,奖金分配等考核挂钩。这一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 ,后经《娄底教育》期刊报道,得到了不少学校的好评与参用。

3,积极参与“驻涟厂矿子校联校”活动

涟源县地处雪峰山脉东麓,物产丰富,铁路开通,是三线企业落脚的重要基地。上世纪60年代建起了洪源厂,湘中厂,湘峰厂,锻造厂,煤机厂,169厂,斗笠山煤矿,桥头河煤矿,田湖铁矿,165地质队等10余家“大三线”“小三线”国营企业,每个企业都同步建立了各自的职工子弟学校,来解决单位子弟无处上学的难题。地方政府部门对这类学校只承担教学业务指导,办学所需师资、场地、经费及学校的党、政、群组织的管理,均由主办厂矿负责。为了解决各校单打独斗的诸多难题,经协商组成了“驻涟厂矿子校联校”,由各成员轮流担任每学年的“总召集人”,负责组织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命题、制卷、监考、阅卷及统分工作,并排出各年级各门课程个人前30名和各年级各门课程平均分数前3名,入选者由各校自行给予奖励。此外“联校”还不定期举行办学经验交流会、“优质课”观摩等活动,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办学水平。“联校”办学模式受到了各主办厂矿和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

4,增加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984年下学期,新建的综合教学楼交付使用,学校有了正规的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增加了学生教室和教师办公场地。在室外建起了60米直线跑道,跳远沙坑,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兼羽毛球场,以及6个乒乓球台,安装了自制的4副单杠和6副双杠,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也丰富了师生的体育活动。

为满足教师和学生不断增多的需要,购入了数十套办公桌凳,办公柜、书架和数百套学生课桌。教室里的水泥黑板全部换成了玻璃黑板,仓库里储存了大量的教学物品。

5,开展多种文艺活动

学校在课余开展了多种文艺活动,成立了美术小组和舞蹈小组。学生有很多作品参加了工厂美术作品展览,舞蹈小组除参加工厂的文艺汇演外,还参加了联校的文艺汇演和县里的文艺汇演活动,很受欢迎。

当时社会正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虽然子校老师的待遇与地方差别逐渐拉大,但学校的教职员工坚持了团结拼搏,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至1988年下学期有教职人员58人,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12个年级,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829人。1985年实现了中等专业学校录取零的突破,以后每年达到中专录取条件及被录取的人数逐年增加。初、高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逐年提升。一些被家长花高价送入“名校”的学生逐个转回本校就读。在1988年度的总结评比中,厂部授予我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标志着9639厂子弟学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段。(完)

9639厂青年教师的成才路

杨国伟老师是1986年由邵阳师专(现邵阳学院)分到9639厂的青年教师。他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不仅是我校老师的楷模,也是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北京电视台及中科院以《飞吧,高铁》对杨老师做了专题报道。现将他叙述的简单经历摘录于下。

一,接受基础教育

我1967年1月出生于邵阳市新宁县水庙镇,一个靠近广西的西南小镇,上学时正处于教育变革时期。记得那是冬天入的小学,上了五年半小学;上初中时前一年是两年制,我们这一届变为三年制了,高中我们是两年制,后一届又变为了三年制,所以我受了十一年半基础教育。

二,专科学习和工作

我16岁考入邵阳师专,19岁数学专业毕业,分配到湖南锻造厂(9639厂)子弟学校。记得是1986年7月中旬报到,吴礼青校长接待的我,他说:没想到邵阳师专还分配人到这里,上报计划之外啊!语气中充满惊喜。

我在锻造厂工作了4年,先安排教初中数学,那一届初中毕业时学校成立了高中部,又开始教高中数学。高中才教了半年,记得是谢老师患眼疾,又返回接替她教初一。因为一个人在外地,下班以后没啥事做,开始报名参加自学考试,于1988年拿到湖南数学自学考试大学文凭。

杨国伟在国际高铁大会主持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国伟在国际高铁大会主持会议

三、研究生时期

1990年考上西北工业大学数理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因该专业招生名额已满,报到时调到飞机工程系空气动力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1993 年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1996年5月毕业获博士学位, 6月赴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做博士后。

四,出国时期

在博士后期间,根据中国科技大学与东京大学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我于1997年10月在日本东京大学航空宇航系做了半年访问学者。1998年4月回到中科大,忙着撰写博后出站报告,办理留校手续,晋升副教授。我在日本时申请了德国“红堡”学者基金,7月收到基金会申请成功的通知,接着办理出国手续,于1998年10月来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由于“红堡”基金是自己提出研究方向,主要做自己的事,与老师、同事、学生相对交流较少,自我认为学术进展并没有想象的大。“洪堡”学者结束后我应聘到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做讲师(聘期两年),跟随刚从美国回来的大林副教授从事气动弹性研究工作。

杨国伟参观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国伟参观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五、中科院力学所工作期间

在日本工作时,我就申请了中国科学院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也称“百人计划”,2002年底,通知我申请成功;2003年初,我回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当时我36岁,从此开启了我的国内研究生涯。中国科学院也是如此,研究方向自己确定,只要出重大研究成果就行。我就把在日本学的气动弹性作为研究方向,带学生、跑航天航空企业,四处参加学术会议,逐步在这个方向打开了局面,在国内也小有影响。但气动弹性是个小专业,经费有限,不足以扩大研究团队。2008年正当国内需要发展自己的高铁时,我抓住了机会,成为“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承担了“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后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研究了国际上规模最大、实验速度最高的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参与了我国所有高速列车的研制工作。

今天中国高速铁路网达到4万公里,研制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和谐号”和“复兴号”系列高速列车,中国高铁已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名片”,我可以说,我是经历者也是参与者,是为中国高铁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

原9639厂工人俱乐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9639厂工人俱乐部

尾声

9639工厂子弟学校教师队伍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代表,不少教师被评为工厂先进工作者,或是受到各种奖励,其中突出的代表有:易梅媛:被评为湖南省第五机械工业局优秀教师,彭水清:被评为涟源县优秀班主任,谢春玉:被评为邵阳地区先进教师。

2006年,9639厂子弟学校教师在工厂被上级按规定破产重组后,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师及时退休,他们中有退而不休积极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的领头人。其他的教师以昂扬的姿态走向社会,有进入大学成为培养高级知识人才的教授和奥运健儿的指导老师;有在各级各类学校担任领导和骨干的大批教师;他们中涌现出优秀的扶贫干部,援边支教人才,优秀基层支部领导,先进工作者等获奖人员;有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担当重要职责的干部,有活跃在新闻战线的主编、记者;有跨入新的行业领域担当各大集团重要职位的专家、老总。他们发挥三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创事业辉煌 ,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湖南锻造厂的那段三线建设的经历,在全校师生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本文图文提供:9639厂无花果 9639厂老兵(吴礼青)授权发布 编辑: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