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鲜卑民族,可能绝大多数人对其是一种基本不了解的状态,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如果说起来,我们肯定会听说下面的两个事情,它们与鲜卑民族都息息相关。

第一,上中学的时候,我们肯定都学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我们看《天龙八部》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位一心复兴大燕的慕容复一定也会让我们映像深刻。其实,孝文帝和慕容复他们都是鲜卑族人,而且他们家族之间还有着血海深仇,为什么会是这样?鲜卑族为何会自相残杀。本本将是北族风云系列的第二部,我们将一起了解鲜卑族崛起的历史。

一、鲜卑民族的出现与兴起

说起鲜卑我们就要不得不牵扯的到上篇文章讲到的匈奴人,鲜卑族的出现正是由于匈奴人的因素而造成的。

秦统一时,中国北疆存在三支少数民族,分别是正北的匈奴,东北的东胡和肃慎。是时,匈奴人势力较大,但部族较为分散,始皇帝在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把他们驱逐出河套之后,便兴修长城以防御之。始皇帝死后不久,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匈奴的冒顿[mò dú]单于杀父而自立,冒顿极具有才华,而中原王朝陷入了内乱,无力压制,使得匈奴部族迅速强大起来。

这时候,东胡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雄踞于中国的东北方向,东胡王看到冒顿杀父自立,立足未稳,便想借机挑起战争,于是就派出使臣索取宝马名驹,冒顿问计于群臣,群臣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要给。”冒顿为了麻痹东胡人,他却说:“怎可同人家是邻国却吝惜一匹马呢?”于是就把千里马给了东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胡王得寸进尺,又提出索要单于美女,冒顿左右皆非常愤怒,请求出兵攻东胡,但冒顿仍满足了东胡王的要求。经历过这两件事情后,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便不自大起来。而冒顿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厉兵秣马,整军备战。随后,东胡王又遣使索取土地,冒顿决定反击,于是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猝不及防,东胡王被杀,东胡灭亡,其民众及畜产大多为匈奴所得,其余四散而逃。

秦朝、匈奴、东胡的局势

东胡部族四分五裂之后,其中,居于乌桓山(位于今辽河上游)的一支,以山为名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大兴安岭北部)的一支,以山为名的称鲜卑,另有东部的夫余等部。

西汉末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xuán tú]郡高句丽县建国,故称高句丽[gāo gōu lí] ,此后由于中国陷入长时期的内乱,高句丽在东北坐大起来,对中国北疆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也成为隋唐王朝的劲敌,当然这不是我们这一节主要讨论的内容。

乌桓在东汉末年一度强盛,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便以郭嘉为军师,统军征伐乌桓。乌桓大败,其部族被迁入内地,分散安置,渐与内地之民融合。北逃至大兴安岭山麓的鲜卑人,过着且游牧且渔猎的生活。他们虽有共同的信仰,但是仍分裂为数部,各部间组成了松散的同盟。

四散的东胡余部之中,真正把家业做大、做强的是鲜卑!鲜卑之所以强大起来是得益于汉匈的战争。上篇文章中说到,公元89、91年,东汉外戚窦宪乘匈奴内乱,两次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接连大败,余部狼狈西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军虽大败匈奴,却不能在漠北长期驻军,于是广阔的漠北草原就成了无主之地,位于草原东侧的鲜卑人抓住了机会,各部族相继进入草原。丰美的草原,滋养了无数肥壮的牛羊,养活了更多的人口,鲜卑各部便逐渐强大起来。至3世纪初,鲜卑人在匈奴人之后崛起成为漠北草原的霸主。

二、慕容氏诸燕的兴衰

匈奴前脚西迁中亚之后,鲜卑各部族后脚向西进入漠北草原,势力迅速壮大起来。约公元三世纪,地球气候转寒,位于漠北草原由于气候变冷,无霜期缩短,草料产出减少,鲜卑部族的生存压力变大,也纷纷把主力南迁,南迁的鲜卑人挤占了原属于南匈奴等部族的地盘,南匈奴被迫向更南的黄河流域迁徙。

适值汉末战乱频仍,北方人口锐减,“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周边各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等趁机内迁,人数多达数百万,形成严重的问题。

八王之乱后不久,西晋即亡于南迁的匈奴(曹操时曾把匈奴分作五部,以使其彼此牵制,故又称五部匈奴),历史也就进入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当时鲜卑是“五胡”之一,他们建立一系列政权,其中尤其以慕容氏和拓跋氏的影响最大。

鲜卑慕容氏族,大约东汉末年在乌桓内迁之后进入到辽西走廊地带,在晋朝的内乱中,因为大量人口前往避难,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其第一代人物是慕容皝,他337年自称燕王(得到了东晋的承认),在位期间平定内部叛乱,击败宇文部和段部(都属于鲜卑部落),击退后赵进攻,破高句丽,威震北方,为日后前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50年,占据华北的后赵政权发生内乱,前燕慕容俊(慕容皝子)乘这场内乱兴兵南下。两年后,杀冉闵,自称皇帝,建立前燕政权。慕容俊死后,国家渐渐衰落,370年,前燕被符坚的前秦所灭,慕容鲜卑部族纷纷投降。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国家随即限于瓦解。

慕容部族,见此机会,纷纷起义,企图复国,其中有两支人马最多:第一是384年前燕宗室济北王慕容泓起兵反秦,改元燕兴,他所建立的燕国,被称为西燕;第二是,同年前燕宗室慕容垂所建的国家曰后燕。在合法性之争中,慕容垂取得了胜利,394年8月灭西燕,基本统一华北。

消灭西燕后,慕容垂忘乎所以,于395年5月无故向北魏用兵,不料却遭遇大败,北魏在参合陂(山西阳高境)大败燕军,坑杀降卒近五万人,同是鲜卑民族的两个政权结下死仇。慕容垂决意复仇,396年3月,慕容垂亲率后燕大军,走小路,出其不意地穿过云中,攻陷北魏首都平城。

因未能找到、消灭北魏主力,加之身体报恙,慕容垂便决定带着战胜品撤离平城。路过参合陂时,慕容垂见到被北魏杀害的几万官兵尸骨堆积如山,随后因伤情过度而病死,时年七十一岁。

慕容垂死后,后燕政局随即陷入混乱,北魏主拓跋珪见此机会,亲率大军40万进攻后燕。在与北魏的较量中,后燕全线落败,次年(397年)七月,北魏攻陷后燕首都中山,后燕被一分为二。此后,燕国一蹶不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原诸城池相继陷落之时,宗室慕容德率众自邺城逃至滑台,自称燕王,史称南燕。400年,慕容德正式称帝,改元建平,国号仍为燕,是为南燕。存留北方一隅的后燕朝廷,控制着仅仅是辽西走廊的一小块地方。

407年,慕容宝养子慕容云在冯跋辅佐下,杀后燕慕容熙,建立北燕,后来冯跋又自立,国号仍为燕国,是为北燕,但这个燕国已经和慕容氏没什么关系了。最后的结果是,410年,南燕被东晋将领刘裕所亡,也就是“气吞万里如虎”的那位,到436年,北燕也被北魏灭亡。

综上所见,慕容氏灭于北魏,其“后裔”慕容复当与孝文帝所治理的北魏政权有着很刻骨铭心的仇恨,这也是鲜卑民族的悲剧。不过,诸燕虽然灭亡,但慕容氏族建立的政权仍有存续,其族的历史并未宣告终结,那就是因为吐谷浑的存在延续了鲜卑慕容氏族政权的存在,我们以后讲唐与吐蕃和战之时将会再说到它。

三、拓跋氏的兴起

关于拓跋氏族,说来话长。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人击溃,部族四散,逃至大兴安岭北麓的鲜卑山而幸存下来,形成鲜卑族,其中拓跋氏就是其中的一支。拓跋氏的祖先逃到北大兴安岭山脉时,就居住在嘎仙洞遗址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山谷之中,该洞南北长120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高20余米,只能容下百人以内,这或许也可以说明当时其氏族规模不是很大。

1980年7月30日,在嘎仙洞遗址中发现了石刻祝文,揭开了鲜卑人迁徙之谜。石刻祝文全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石刻文字,可知,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太武帝拓跋焘到嘎仙洞祭祖时,派遣中书侍郎李敞在嘎仙洞内开凿而成石窟寺,并在嘎仙洞西侧石壁上刻下祝文。其中说到,“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点出了其南迁的轨迹,其迁徙的轨迹大体一如慕容氏,不过其占据的是漠南草原。

258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将首都南迁至盛乐(今中国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酋长,远近莫不畏服,形成部落联盟式政体。当时,拓跋部的势力还很有限,就先后向曹魏和西晋派出人质,进而与中原王朝形成了密切的联系。3

07年,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统一拓跋三部,形成了统一的部族,此时拓跋氏族恰好赶上了五胡十六国的好时期,得以崛起。建兴三年(315年),拓跋猗卢因帮助西晋对抗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有功,而被西晋封为代王,允许他设置属下各级官僚机构,二十余年后,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国家逐渐强大起来。

不过一代猛人苻坚的出现,打破了拓跋部的发展,376年,前秦天王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不久被其子拓跋寔君所杀,前秦又来攻代,代国灭亡。北魏先期的历史结束。

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纠合旧部,即代王位,正式恢复了代国。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396年,拓跋珪趁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去世,进兵中原,相继占据了今山西、河北之地。于是就在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登基称帝,改元天兴,北魏帝制正式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刘裕北伐,先后消灭南燕和后秦,建立了不世之功,随后代晋自立,建立刘宋,是为南朝。而魏国不久之后也刷出了一代神君拓跋焘,他领导军队相继消灭了北方的大夏、北凉、北燕等政权,统一了北方,历史进入到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包括后来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都是鲜卑人为皇帝的政权。

结语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鲜有的、特别残暴的乱世中的主要民族和主要政权的泛称,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部族和政权没有被列入,其中不少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往往只有十几年、甚至几个月,可谓是“落地成盒”,鲜卑一族起于北土,继而“光宅中原”,他们作为最后作为胜利者,他们从五胡十六国的乱局之中脱颖而出,并成功“笑到了最后”。其中他们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该部落一项重要的发明——马镫。

马镫是公元4世纪由鲜卑人发明的。在马镫出现之前,骑兵在冲锋时无法借助马的力量,骑手的冲锋完全依靠自身的臂力,冲击力非常有限,同时“力由根生,劲由腿发”,没有马镫的情况下,虚晃的双腿无法给上肢增加辅助力量,杀伤力反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这种骑兵部队在与步兵方阵的对抗中没有明显的优势。

但马镫发明之后,骑兵们就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做各种复杂的高难度动作,甚至可以肆意地在马背上做左右多方向、多角度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或躲闪的等复杂的格斗而不用减速或担心掉下来,而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出土的鲜卑骑兵陶俑则是配备了重甲的骑兵,他们则拥有更为强大的战斗力:重甲骑兵可以说是集攻防于一体,列队冲锋的重甲骑兵俨然是冷兵器时代的钢铁洪流。鲜卑人遂得以依恃强大的骑兵,最终在武力上统一北方。

如果说是让鲜卑人隆盛一时的是其骑兵的马镫的话,那么让鲜卑人避免前秦“其兴也勃,其衰也忽”悲剧,并且隆盛三百年的根本原因则是其稳步的“汉化”措施,关于这个内容将是下一篇文章所将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