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本书中,作者把自己对创新的理解和领悟,用“接地气”的方式向公众做了通俗的解释。

认真读一本书

1

《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创新的普及读物。在本书中,作者把自己对创新的理解和领悟,用“接地气”的方式向公众做了通俗的解释;其中穿插了创新与发明大师的上百个故事,将本该抽象、晦涩而又复杂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形象而又生动的画面,从中传递出创新的激情和凝练的启示。在当前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变革时代,在我们国家正在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转折时期,作者期待这本书能对激流勇进的青少年读者、对踯躅于发明创造门槛的各行业的探索者,以及渴望开创变革新局面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们,都能有所裨益。

2

《摘要》

和所有人一样,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也会误入歧途。通过了解这些过程,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思想脉络,对青年科学工作者是有裨益的。1936 年 12 月爱因斯坦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恒星通过引力场偏折光线的类透镜行为》的论文,其中谈及距离恒星足够近,光线就可能被引力强烈地扭曲,出现光线类似通过透镜一样的效果,称为“引力透镜”。文章结论是 ,光线经过邻近恒星时形成的多重像之间的间隔大小 ,实际上是分辨不出来的。爱因斯坦虽然提出了“引力透镜”的概念,但没有意识到引力透镜效应的强度与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力透镜效应

数月后,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的文章尖锐地指出,如果恒星群结合起来形成星系,应该能观测到包含千亿颗恒星的大质量星系造成的引力透镜效应。兹威基预言了引力透镜的三个用途,即引力透镜可放大那些本来看不到的遥远天体,可用来测量最大尺度宇宙结构的质量,更进一步检验广义相对论。这使引力透镜的研究成了天文学的热点。

2015 年 9 月 14 日,首次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发现,距地球 13 亿光年远的两个黑洞合并时产生了引力波,并以光速向四周传播。

引力波是空间形状本身的震动,其中包含大量的质量和能量,即使穿过非常热、密度非常高的地区,也不会被大幅吸收和分散,比电磁波更易观测。利用对它的研究,可详细绘制黑洞周围翘曲的时空形状。而探索黑洞碰撞时旋风般的时空形状可以了解宇宙诞生时的大爆炸。100 年前爱因斯坦阐述的引力波概念,成为当今物理学研究的热点,可当年最初的论文险些让爱因斯坦与今日之成就失之交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爱因斯坦推出引力波概念100年

1916 年,爱因斯坦把一篇《引力波是否存在?》的论文投稿到《物理评论》杂志,编辑把该文转发给同行评审,匿名审稿人指出了其中的错误,这引起了爱因斯坦的不悦,表示要撤稿。当爱因斯坦把稿件转投《富兰克林研究所杂志》时,原审稿人、物理学教授罗伯森通过他的助手,善意地解释了最初论文中的错误和可能解决的方法,使爱因斯坦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最后发表论文的版本已经改写成《论引力波》。多亏审稿人的热心相助,使他避免了发表最初的、关于引力波不存在的错误论断。

韦斯、索恩和巴里什三人因对引力波的研究获 201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Rainer Weiss ;Kip S. Thone;Barry C. Baris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爱因斯坦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大家熟知的关于“宇宙常数”的问题了。当1915 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时,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我们的银河系被一个静态永恒且无穷大的虚空所环绕。1917 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思考》,在广义相对论的方程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常数项,即“宇宙常数”,以迎合当时普遍认为宇宙是静态的观点。

十多年后,科学界观测到很多“宇宙并非静态”的现象。爱因斯坦访问哈勃和他所在的威尔逊天文台后,了解到哈勃定律,即“后退星系的速度与太阳系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赞扬了宇宙大爆炸的膨胀模型。其实若爱因斯坦当初坚持广义相对论,不支持静态宇宙的观点,就很可能是第一个预言宇宙膨胀的科学家了。

很快,爱因斯坦就否定了“宇宙常数”的存在。但是从现代量子理论的角度思考和 1998 年观测到的新结果,说明宇宙在暗能量的驱动下,正在加速膨胀。引入“宇宙常数”,是否是可以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理由之一呢?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以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距离超新星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萨尔·波尔马特、亚布莱恩·施密特及亚当·里斯

爱因斯坦实际上发生了两次误判,第一次是因为错误的理由引入了“宇宙常数”;另一次则是迅速地丢弃了它,而没有探索它的深层意义。

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有可能犯糊涂。其实理论只是对事实的解读,但解读可能有多种不同,也并非要全部与事实相符合, 所以迷信理论不如尊重事实。

197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日本籍得主江崎玲于奈曾对日本近年多次获奖反思后,提出获奖的“江崎黄金率”,即不可受制于迄今为止形成的经验和范式,否则发挥创造力无望;可以接受教诲, 但不可唯大学者、大教授马首是瞻;孩子般的好奇心与天真烂漫的感情意识不容错失。

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是否也与“江崎黄金率”暗合呢?

- END -

【尹哥】赠书福利

您对“诺贝尔奖”知多少?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5位小伙伴

分别赠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创新启示录1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1年9月 23 日17点(将会在 24 日的推文里公布获奖名单)

活动解释权归【尹哥聊基因】所有

2.基因测序第一人:不过是拿了两个诺贝尔奖的富二代

关注后,

点击菜单栏“文章”,阅读尹哥聊基因精选文章。

点击菜单栏“视频”,观看尹哥演讲视频和科普视频。

发送数字0,即可申请加入尹哥的粉丝圈“尹力场”。

发送数字8,即可通过关键词搜索往期文章。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