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做个人吧”,这是9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金老师在教师群发出的一段话中的一句,她同时@了同在国际关系学院任教的王教授。此后,王教授先是在群内“愤然警告”,此后又在个人账号发了一段隐晦的“丘吉尔法则”回应,然后便是9月15日发布公开声明。同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介入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素来有第二党校之称,金老师和王教授所在的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创校学院之一,在校内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什么让两位教授针锋相对呢?三个字:不公平。

金老师指控王教授剥削自己的学生,因为他认为王教授让学生们翻译国外学者的专著,但不给酬金;答应给学生们结项证书和参加让·莫内项目的机会,却一直没有履行承诺;王教授带的研究生需要帮他家做家务、带孩子。而不为人知的是,早年间金老师和王教授之间也有过一段恩怨纠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老师是2014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的,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惯例,新入职的老师需要找老教师担任“导师”来传帮带。王教授自告奋勇做了金老师的“导师”,那时候的金老师被王教授要求给他代课,给他做课件,且没有任何报酬,而且需要跟听他所讲授的所有课程。不知道金老师在微信群指责王教授的时候,有没有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

王教授在被金老师指责之后,又做了什么呢?按照网上出现的截图来看,他先是想解散群,又提出给学生报销费用,还要找学生们聚一聚。总之,挺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3日,王教授在他的个人账号发布了有关“丘吉尔法则”的小作文。先是讲了一个丘吉尔的小故事,说的是丘吉尔在演讲的时候,下面有人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笨蛋”两个字。丘吉尔看到后淡淡地说:刚才我收到了一封信,但是写信的人没写内容,只署了个名字。王教授对这个故事的点评是:遇到污蔑莫回应,只当发帖者署了个名。

9月15日,王教授发表公开声明,声明当中的时间点和他所叙述的事情始末,读起来还挺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教授称,6月下旬他向学生提议翻译教材。到7月25日,共有15名同学参加。8月14日,他收到初步修改稿。9月9日,他联系同学想给大家支付报酬。并且强调8月份干完活,9月份支付报酬是正常的。

但以上这番话其实恰恰证明了,在金老师对他进行指责之前,王教授并没有支付学生的费用。王教授也并没有在声明中就金老师所提出的“不给结项证书”和“不让参与让·莫内项目进行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家对这件事的探讨当中,总是少不了几个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阀、压榨。

不可否认的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并非平等。导师的权力很大,研究生的话语权偏弱。我觉得这种不平等也算正常,毕竟导师已经在学术圈里摸爬滚打多年,而研究生们还只是入门者。我认为不正常的是,研究生如果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似乎很难找到一种靠谱的渠道,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不仅仅是研究生,甚至很多年轻教师也饱受“学阀”的压制,却无可奈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担心的是,如果没有一种健全的制度来制衡强弱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不平等会不会越来越加剧,会不会形成代际繁衍呢?

既然学校已经介入了调查,事情的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我们作为吃瓜群众,只要静候结果就好。希望王教授所带的学生们,可以实话实说,帮我们还原事情的真相。希望学校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要总是用“内部处理”进行化解,而是不怕“闹大”,给社会、给老师、给学生一个“光明”的交代。

金老师PK王教授,你认为谁会笑到最后?为什么?来评论区聊聊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您的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