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刊社

作者:郭珲峰(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新学期伊始,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显著下降。然而,笔者注意到,一些地区的学科类辅导机构周内给学生补课现象短短两周便已见雏形,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把周末和节假日还给学生。然而,一些学科类培训机构不但没有积极谋求转型,反而耍起了心思,迅速调整培训时间进行自救,将原定于周末的文化课辅导挪到了周一到周五晚上。

许多家长表示,课后服务实施后,学校放学基本在下午六点以后,为了赶时间上辅导班,孩子只能在路上随口吃点零食。补习结束后,回家还要吃饭、洗漱,十点左右才能上床睡觉。如果当天的作业在学校没有完成,休息时间还要推迟。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孩子一整天都围着学校和辅导机构转,学习时间过长,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较大,根本没有时间放松,许多孩子直言吃不消。这样的结果与“减负”的初衷背道而驰。

改变这种现象,相关部门要对周内补习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还要加强监管,时刻关注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发展动向和教学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坚持从严治理原则,持续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确保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许可范围内提供服务。

另外,相关部门还要综合施策,主动作为,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让家长自觉放弃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追逐。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关注涉及教育公平的细节问题,采取加强硬件建设、推行教师交流轮岗等举措,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小学校要牢固树立“五育并举”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解决好校内教不好、不到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