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里,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农田庄稼被沙漠侵蚀,最终连道路、街区也一点点地消失在沙海中”,经过实地探访中国宁夏的治沙成果后,英国人尼克摩尔说:“沙漠对人类的侵害是报复式的,它阻断了沙漠边缘城镇的贸易、交通与发展,面对沙漠涨潮,人们只能被迫离开家园”。

(尼克摩尔,英国知名作家、纪录片制作人、主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摩尔“访沙之旅”源于一篇争议颇大的文章:一名韩国记者在国际顶级自然期刊Nature杂志上质疑中国治沙工程,声称“中国治沙方式浪费大量水资源与人力”,甚至放言“效果并不持久”。恰好尼克摩尔正在准备制作一档与治沙有关的纪录片,于是决定实地探访中国治沙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摩尔在纪录片中说道:中国西北治沙已有60年历史,我选择宁夏中卫是因为这里邻近腾格里沙漠,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与沙漠交界带,治沙难度堪称世界第一。

然而第一天,尼克摩尔就被“击败”了:才做10分钟就感觉,这份工作我肯定坚持不了一天,可他们(中国治沙人)却坚持了30年。虽然食物很简单(大饼),他们也吃得很满足很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摩尔整理资料发给美国NASA与波士顿大学,希望通过遥感卫星与更专业的研究人员得出公平结论。对此,NASA的回答是:中国治沙工程对全球绿化贡献巨大,是全球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计划”的国家。

而波士顿大学研究人员却进行了更具体的数据与实际验证,最终结论是:“中国将年均土地荒漠1.04万平方公里缩减至2424平方公里”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且土壤侵蚀总体减少12.9%、保水率提高3.6%,为黄河泥沙减负90%。所以,韩国记者所谓的“浪费水资源”并不存在,因为地下水位高低与地下水储量等保水率数字才是浪费与否的最直观体现,更何况还顺带治理了黄河泥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沙到底有多难?这个问题很多国家连想都不敢想,目前全球范围也只有中国在治沙方面有话语权。尼克摩尔在中卫打听到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真相”:中国治沙最常用的“草方格”竟然出自农民工。

原来,中国治沙专家一开始模仿美国“飞机抛洒种苗”等方式治理沙漠,但治理支出与效果差异太大,一位陪同治沙的农民工用力脚踩枯草解恨,第二天专家路过时发现,不仅被踩入沙坑的枯草没有被风沙带走,反而将沙砾牢牢“锁在”原地。经过三年摸索,经典的治沙技术“草方格”才正式出炉。

实际上,“草方格”只是治沙的第一步,目的是把沙子固定在原地或小范围移动,等沙漠土壤与营养成分达到种植标准后再种下泡水生根的耐旱植物,目前共筛选有梭梭树、红柳等5种灌木,成活率从早期的25%攀升到目前的6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草方格”面积越来越大、土壤层越来越厚时,还得检测地下水位与空气湿度是否满足乔木植物的需求才能进行第三步种植。中国治沙使用的灌木来源于沙漠边缘,后期种植的种苗也全部来自沙漠原生乔木,修剪枝桠泡水生根,然后分发由人工种植、浇水、养护,成林后再由起重机拔苗送到已达种植标准的“草方格”里,至此进入护林阶段。

因此,沙漠治理不仅仅耗资巨大,仅实际投入的“草方格”成本就已达每亩850元,这还不算后期的乔木种植、机械、人工和养护的成本,高温、缺水、枯燥以及重体力劳动等严苛条件对治沙人也是一种挑战,并非韩国记者所说的“浪费人力”那么简单,但想到“弹丸小国”也就释然了,毕竟韩国小到不知沙漠破坏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俄罗斯可没那么容易放过嘲讽韩国记者的机会,俄罗斯环保中心主任阿米兰诺夫公开表示:让韩国人承认中国治沙技术先进与成果显著,就有这么难吗?幸运的是,俄罗斯没花钱也能治理沙漠。

韩国网友很快就对阿米兰诺夫发出质疑:俄罗斯向来以水美草丰的平原与高原著称,若大国土只有靠近哈萨克斯坦的一小部分是半沙漠地貌,根本就无需治理沙漠。结果被俄罗斯网友打脸:谁说俄罗斯没有沙漠?地处西伯利亚乌多坎山脉附近的查拉沙漠难道不是?实在找不到就看看地图上的中国漠河,往北500公里的小白点就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拉沙漠确实是沙漠,但也是各国地理学家调侃的“沙漠界弃儿”,因为它不用治理也会越来越小,从以前的30公里长、16公里宽,自动缩小至目前的10公里长、5公里宽。

在地球最后一个冰川期来临前,西伯利亚(彼时大部分面积仍是海洋)爆发过多次大地震,高温岩浆自海底喷涌而出形成一条条山脉与山谷,火山喷发后地球进入冰川期,查拉沙漠经历了海洋、冰盖再到沙漠的转变,大量海底沉沙在冰盖消融后暴露在地表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地表都是海沙,但岩浆打造的乌多坎山脉却仍可以形成冰川,在四面雪山的包围下,查拉沙漠所在山谷也积蓄了大量地下水,每年夏季都有源源不断的雪山融水汇聚至沙漠底部,甚至形成一条全球仅有的“沙漠河”,使得雪水所过之处植物天然繁密,就算在夏季旱热期间死亡,第二年又能长出一大片植被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伯利亚常见的落叶松,就是查拉沙漠的天然“治沙人”,这些落叶松在入冬前脱落的球果被风沙吹得到处都是,等到来年沙漠表面的积雪融化时再吸取水分成长,仅靠天然循环就能达到7%的成活率(成活率不高,但抵不住种球数量足够多)。

沙漠表面的积雪又被称为“俄版草方格”,不花一分钱就能将沙子乃至数十米高的沙丘牢牢锁在原地,为积累土壤创造了先天条件。因此,每年开春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游客赶来欣赏“沙漠之春”,不仅能看到一颗颗落叶松种球发芽出土,还有成片成片的“查拉花”盛开,这些植物的根系也进一步起到了“草方格”的作用,从而使查拉沙漠面积越来越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韩国记者质疑中国治沙成就的原因,除了学识眼界不足外,还有“小国”自身的地理环境因素,在那么小块土地上生活的人,又如何会相信西伯利亚也有沙漠,还是不花钱就能治理的沙漠呢?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治沙技术已经获得国际认证且注册专利,这个消息又被俄罗斯网友借用嘲讽韩国人:可别说是你们发明了中国“草方格”,查拉沙漠也已经申请了世界遗产,跟你们韩国祖先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