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当时我军主要是负责对日军的后方进行破坏,日军对此恨得牙痒痒,一面与国军正面交锋,一面赶紧修建炮楼和碉堡来对付我军。

那些炮楼主要是用实心的大理石建成,这样可以避免轻易的被火炮所摧毁。最初,这些炮楼所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在整个抗日期间日军在各个地方就修建了有上万个炮楼。

因为这些炮楼足够坚固,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一些日军的炮楼仍然留存在国内的许多地方,其中山东这个省就留有许多,一些会用来储存物资,而有的炮楼会有人居住。如山东就有一家人住在了日军炮楼,并且长达58年,而且因墙体太厚,光通暖气就通了2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众多,无奈住进炮楼

这户山东人家是孙从孝一家,他们一家是从1962年住进这座炮楼的,原本他们是住在青岛四流中路的房子里,他们住的房子是他们老一辈人留下的,但渐渐地这座老房子已经不适合孙从孝一家人居住。

因为当时他们家中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2人,所以即使是充分利用了老家中房屋的各个地方,也不能够满足12口人生存的需要,但因为那时家中太过贫苦,孙从孝一家也一直没有改造房屋。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此前所居住的那个炮楼被分配给了电力部门,成为电力部门员工的宿舍,但因为炮楼原本并不是用来给人居住的,所以条件比较艰苦,一些员工攒了积蓄之后,就外出自己找了房子居住,炮楼也剩下了许多的空间在闲置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从孝听闻此事后,便找到了当地电力单位,请求能让自己家搬进炮楼居住,当时这座炮楼国家没有做出特殊的指示,也没有用作其处,而且确实也空余了很多地方,所以电力部门同意孙从孝一家,成功入住了炮楼。

那时炮楼内已经被修建起了一些房间,而且还有生活设备和仓库,冬天炮楼内十分严寒,炮楼原来用来射击的洞口没有被堵住,这样冬天会有冷风刮入炮楼。

另外炮楼这个建筑相对封闭,他们用来取暖烧的炭火气也不能够轻易的吹出炮楼,所以碳火燃烧一段时间后,整个炮楼就会充满着浓烟,使他们无法呼吸,所以他们在冬天几乎不能够点炭火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住舒适,费力进行改造

在90年代时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城市都通了暖气,但孙从孝家却不能成功通暖,因为他们所居住的日军修建的炮楼墙体太厚,厚度达七十厘米。

当时日军修建如此厚的炮楼,就是因为我军的军火匮乏,没有威力强大的炮火能够攻陷。抗日战争期间游击队要击毁一座炮楼,需要多达两百个人,长达几天,也可见炮楼的坚固性。

而且当时因为孙从孝家中经济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够在外建造或者是租赁一个能够适合一大家人居住的房屋,所以他们也只能暂时的居住在这个炮楼中。之后,孙从孝为了在冬天居住的更加舒适,他们也补住了一些炮楼的洞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他们还进行了其他的改造,这一改造也长达20年,耗费了巨大精力和时间,但也取得了成效,现今这座炮楼和其他城市的普通家庭一样,既通了暖气也安装了空调设备。

历经多年,成暖心故居

为了在夏季省些电费,孙从孝一家还在炮楼外面种了藤蔓,想要通过这种绿色的植物来降低夏天炮楼的温度,使得炮楼室内的温度更适宜人居住。

除了顺利通电通暖之外,孙从孝一家现今也不再像原来那样从水井中打水使用,他们成功用上了自来水,所以现今的炮楼和他们刚搬去时来的炮楼已经大相径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炮楼其他住户也都陆陆续续搬出,孙从孝一家商议之后将这个炮楼买了下来,现今他们住的炮楼,也已经完全是属于他们家的私人财产。

曾经孙从孝一家在接受采访中,记者也进到了这座炮楼的中,从记者拍摄的炮楼的照片可以看出,孙从孝一家对炮楼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因为面积不小,整个家看起来也比较宽阔。

现在炮楼和其他普通的房屋那样可以通水、通电,所以住起来也非常舒适安全。因为这座炮楼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一些到山东旅游的游客也会特地来到这些炮楼附近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从孝一家从最初住到炮楼到如今,已经过了几十年之久,在那期间,他们的一些子孙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搬了出去,有了自己的房屋。

但其家中的老人念旧,不想离开这座炮楼,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居住地而是充满着感情的地方。

一些已经搬出炮楼的晚辈还时不时地会来到这里回忆曾经的生活,他们还会带新出生的孩子到这座炮楼体验。之后,孙从孝和他的妻子因为年迈,需要到其子女家养老,他们才不舍地离开了这座炮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

孙从孝一家住日军炮楼58年,最初是因为一家人口太多,老家的房子不够住且太过破旧而居住到了这个炮楼里,他们居住在这个炮楼期间已尽其所能对该炮楼进行了改造,之后也成功通水、通电成为了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孙从孝一家现今虽然已经没有居住在炮楼,但那段时光成为了他们独特的记忆,他们买下了这座炮楼的所有权,成为其私有财产。曾经他们居住的炮楼,如今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