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君王,有人说他是一代明君,因他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因他派郑和七下西洋彰显了天朝上国的无尚国威、因他五次亲征北伐稳定了大明北方边境、因他开创了“永乐盛世”造就了“万国来朝”之景。

但是,也有许多人说他是不折不扣的暴君,因他以“清君侧”之言行“谋逆”之举、因他亲手将自己的亲侄子推下了皇帝宝座、因他创造了“诛十族”之刑罚对帝国施行“恐怖统治”、因他设立了“锦衣卫”让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可就是这么一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暴君,当年却可以忍受得了手下的言官对他大声呵斥。这位敢于大声呵斥天子的“头铁”臣子究竟是谁?生性残暴的朱棣又为何会饶他不死呢?

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活埋而不死的“大声秀才”

这位“头铁”的臣子就是明朝有名的“大声秀才”陈谔,他不仅仅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嗓门大”而被载入史册的臣子,更是明朝历史中唯一一个被“活埋”还能生存下来的“开挂另类”。

陈谔,字克忠,洪武九年(1376年)生于广东广州,由于他自幼勤奋好学成绩出色,于是在永乐六年(1408年)陈谔被地方推荐到了太学进行深造。

明朝时期的“太学”就是国子监。国子监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学府,能够进入到这里学习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学术拔尖的“尖子生”,由此可见陈谔此人的智商和学识都绝非一般。

永乐八年(1410年),在太学中成绩优异的陈谔被朝廷任命为“刑科给事中”,一个七品小官。

国子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朝代,在这个时代“言官”集团拥有非常巨大的能量,“言官”集团主要以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虽然这些人官帽子不大,但是他们的政治地位却极其突出。

根据史料记载言官不仅可以“弹劾、巡视、纠察百官”,甚至可以“规劝皇帝”,而且朱元璋曾留下过祖训,那就是“不杀言官”。所以在明朝“上骂太子、下骂群臣”的“言官”是一个实实在在“位卑而言重”的存在。

陈谔成为了给事中之后他的为人处世与其他言官并无不同,但是我们的陈大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说起话来嗓门特别的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皇帝听完他讲话差点以“大不敬”的罪名给他宰咯,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都察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一次朝会上,陈谔因为大声谏言而惹怒了朱棣,这声音究竟有多大呢?《明史》中用“上奏朝事,声大如钟”来形容了陈谔的嗓门。

我们印象中臣子与皇帝对话无一不是五体投地、毕恭毕敬,而像陈谔这种嚷着嗓门谏言的无疑是“大不敬”的表现,事实上朱棣也是这么认为的。为了惩罚这个“大不敬”的罪臣朱棣下令“将陈谔埋在奉天门下,只露个脑袋,不给水和不给饭吃。”

正常人在不喝水不进食的情况下最多也就能存活7天,而陈谔在下半身被埋在土里的情况之下,不吃不喝存活了7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人类奇迹!连朱棣看到后也惊叹不已。

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朱棣看见陈谔饿了7天也没死认为这就是天意,便赦免了他的不敬之罪而且还赐给了他个“大声秀才”的外号。

明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死性不改的“顺天府尹”

按常理说,这饿也饿过了,罚也罚过了,陈谔总归是能长点记性了吧?错!大错特错了!身为自幼学习孔孟之学的儒生,我们的陈大人这“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文人风骨还是有的。

果不其然,自上次“活埋”事件没过多久,“死性不改”的陈谔便又一次惹怒了朱棣。不过这次朱棣没有选择饿他,而是命令他去修理象房,需要注意的是,这修理象房的费用需要他陈谔自掏腰包。

明朝施行的是低俸制,在明朝当官想要靠俸禄致富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史上著名的大清官海瑞海大人,最后官至右佥都御史,是大明王朝实打实的正二品大员,可就是这么一个正二品大官最后当他去世时,他家中所剩的银两连给他买口棺材都不够。

正二品的官员生活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陈谔这个区区七品的小官了。

海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家中一贫如洗的陈谔独自一人来到了象房干起了又脏又累的修理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干活。当年活埋也能存活下来的陈谔变得愈发的消瘦与虚弱,整个人相貌大变连朱棣都差点认不出来他。

有一次朱棣来到了象房附近,看见一个灰头土脸的男人便上前询问此人姓甚名谁,只见这个满身污垢、骨瘦如柴的男人跪下来说自己是前任刑科给事中陈谔,此事朱棣才终于想起来当年那个声大如钟的大声秀才。

一想到当初说话中气十足的陈谔如今已经这般虚弱,嗜杀成性的朱棣也不免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便下令让他官复原职了,“怜之,命复官”

官府原职的陈谔自此变得官运亨通起来,后来坐上了顺天府尹的位置。这可是一个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的一个职位,可见朝廷对陈谔的能力有多么肯定。

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

晚年的陈谔就显得有些凄凉悲惨了,明仁宗继位后,陈谔因当年任湖广按察使时揭发过楚昭王朱祯而被仁宗从正三品的陕西按察使贬为正七品的海盐知县,落差直达堪称断崖。

虽然后来经过努力在宣德三年成为了一个从四品的镇江同知,但陈谔直至离休也未能重返庙堂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后世人对于陈谔晚年的遭遇大多也都是惋惜,明末史学家谈迁曾评价陈谔说:“陈公之鲠直,九死不移,宜其简在帝心,徒以执政不悦而竟不果召。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