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佛门人士自称自己是“出家人”,一些不修佛,或者是禅修资历尚浅的佛门弟子,对于“出家”这个词可能不甚了解。其实这个词汇,也有着非常特别的出处。

相传诸佛出世,第一功德就是讲经教学。过去我曾在佛家经论上看到相关记载,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离开了自己的家庭。他示现的用意是能看出,家是烦恼的渊源,出家,就是为了放下“烦恼障”,表这个意思。

然而很多时候,世人虽心喜佛法,但又因为诸多原因而难以割舍与世俗的联系,达不到洒脱出家的程度,那么对于这些心系佛门三宝的世俗人而言,学佛当真是要出家才能放下烦恼,修得正果吗?其实并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邻居,就是一位独自在家习佛的禅修者,他平时就好专研一些佛法方面的功课,闲来无事之际,也会只身前往庙宇。除烧香礼佛以外,他也热衷于感受僧侣修行的氛围,希望通过与僧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来为自己解决关于学佛过程中的阻碍。

我曾经就和他探讨过“学佛要不要出家”这个话题,对此邻居表示:

学佛并不像世人所想那般,只有剃度为僧,坐守庙堂,才算脱离红尘,才能修成正果。佛门弟子有佛门弟子的修行方式,世俗弟子同样也有世俗弟子修行的门路,让自己达到修佛学佛的目的。

他说过,其实人们在家学佛也未尝不可,只要能够做到这四点,其实和庙堂内学佛并无差异,甚至比寺院还要殊胜,一定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作用,大家不妨借鉴一下吧。

01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邻居跟我说过,他虽然不能像普通的佛门弟子一般,每时每刻都在庙堂之内打坐诵经,但是自己在工作闲暇之际,也会在家禅定,每天都试图向佛祖靠近,在不断反省深思中,精进自己的修行。

平日里,自己也会将佛门的清规戒律铭记于心,佛门食宿有规范,那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谨遵佛门的规定,常吃一些斋菜,作息也会时常规范。

再者佛门有三毒,即贪嗔痴,那么自己一样也会每天告诫自己,不与他人生仇恨怨念,恪除心中的贪念、妄念,为自己惜福积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佛就是一种信仰,对它心存敬重,不一定非得有形式上的守旧和仪表上的规范,它影响的是自己精神世界与行为举止,能够将信仰转化为自己的生活,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佛的效果。

如果因为“偏执”于形式上的信仰,弄得自己诸事不顺,结下诸多违愿,背弃了应尽的职责,那么这种信仰就如浮萍一般虚无缥缈,难给自己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既是世俗之人,那就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没必要学出家人的形式。纵使身无袈裟,也能佛光普照,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内心有佛,走到哪里都可以结下深厚的佛缘,比起那些内心无佛,却在庙堂之内礼佛供佛的惺惺作态,这样反而更加彰显自己对佛的敬仰和虔诚。

02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邻居跟我说,自己之所以可以通过自我修行的方式,在佛法造诣上有所小成,主要是自己能够遵照佛门的“自觉精神”,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所谓“自觉精神”,其实就是指能够对自己有正确合理的正知定位,能够发本心的对自己的义务负责到底。

邻居表示,学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有道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难以成河川”。因为知道学佛究竟有多么艰难,所以自己工作再忙,也会腾出时间来修行,来完善自身。

很多人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在佛身上学到知识,在佛法中感受禅机,而是为了给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消遣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学佛态度散漫,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能今日会对佛法的深奥丰富而感到欣喜,明日就对学佛的枯燥乏味而感到憎恶。

他们热衷于给自己的慵懒找借口,今日不学,明日再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明日时时有,明日何其多,自己不努力去修行,那么即便佛法再浅显易懂,自己也照样会学个空,未结佛缘,也就注定难成无上佛道了。

所以说,学佛之人必须要懂得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精力,自己的时间,要戒除所有修行道路上的杂念阻碍,让自身在修行一事上清明自觉,清净无染。

比起那些在庙堂之内偷闲混世的“僧人”,唯有学佛之心坚如磐石的自律者,哪怕身在世俗尘埃之中,也一样能够学有所成,终得圆满。

03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邻居说,现在很多学佛之人,他们学佛信佛,完全就是迷信,妄信,因为他们连佛教的基本宗旨都弄不清道不明。

若对佛不能正知,正解,正信,那每日在佛前打坐诵经,一口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究竟还有何意义?

如今的人,对佛和佛法其实都有着很大的误解,甚至哪怕是一些学佛有些时日的修行者,也不一定就了解得足够全面。

比方说,在如今这个一切讲究科学的时代里,依旧还有一些迂腐无知的人认为,佛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佛法就是佛留在人世间的神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坚信,只要自己能够每天拜佛礼佛,就能得到佛菩萨的感召,自己的愿望就可以得以灵验,只要自己每天认真在庙堂内诵经修持佛法,就能获取如佛陀般的神通。

为此,他们不远万里去庙堂内求经取道,甚至不惜断绝外界联系,甘愿剃度为僧,做一个“出家人”。这种想法和行为,属实令人忍俊不禁。

佛法是为何物?是佛菩萨智慧学识的外物表现,是为了让人们领悟真理哲学时,有一个介质可以参照。

佛是为何人?是觉悟者,是智慧之集大成者,他们从不追夺利,也没有所谓的无上神通,他们由凡人觉悟而来,是以普渡芸芸众生为己任的大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佛,其实说到底就是要从佛法中,从佛菩萨身上,学到他们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宣扬内心的淡泊,宽宏、博爱、仁慈等等。

因此,世俗弟子修佛,出不出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佛门的核心理念铭记于心。他人有难,自己可以拔刀相助;别人伤害自己,自己能够宽恕他人之过,化干戈为玉帛,做到这般,才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正确做法和学佛的终极目的。

04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告诫学佛者,做人要像佛陀一样,需对大众怀有慈悲感恩之心。

释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之前,能游离于王权富贵之中,也能行走于平民百姓之间,他对众生皆无分别心,一视同仁,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尽皆如此,正因为有如此大慈大悲的心肠,所以他才能广结众生缘,在众生的加持下,于双菩提树前飞升成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邻居表示,学佛最最忌讳的就是个人主义,但现实中,很多庙堂内的禅修人,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自认为自己修佛修得一些皮毛,于是持才自傲,在众生面前显摆。

在这些人眼里,人是有高低贵贱之分,对待不同的人,他们的态度也是天差地别,这其实就是违背了佛教的博爱理念,是最损人慧命善根的行为。

要知道,众生皆是未来佛,佛陀在未成佛之前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因而即便日后得道成佛,也一样不能忘根忘本,也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感化超度众生。

故此,在家学佛之人需要明白的是,生活中善缘也好,违缘也罢,面对众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偏差区别,这是在行持佛教的根本理念,同样也是为自己结下善因,积德积福。

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在灵山,而灵山就是屹立在我们心中。

心中有佛,哪里都是禅修的清净之地,心有多大,灵山就有多大,好好修行,好好修心,哪怕不处庙堂之上,也一样可以结下无上佛缘。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