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家网 作者:龚良红

人物介绍:姚海波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

拥有超过12年的风险投资和企业管理经验以及2年的创业经历,曾就职于IDG资本,担任深圳地区的首席代表;曾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互联天下,后被飞利信 (300287.SZ) 并购,于2016年6月共同创立昆仲资本。

关注领域:智能制造、企业服务、前沿科技。

投资案例:小鹏汽车(NYSE:XPEV)、文远知行(WeRide)、速腾聚创、柔宇科技、极光 (NASDAQ: JG)、素士科技、超级猩猩、灵明光子、茂硕电源 (002660.SZ) 等优质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

不做参与者,做个组局人

刚过五周岁生日的昆仲资本,基金管理规模累计近40亿元,项目IPO退出3个,分别是在纽交所及港交所上市的小鹏汽车、科创板上市的先惠科技以及A股主板上市的罗曼股份。

对于投资方向,姚海波用一个“ABC”来概括,A即AI(人工智能及其应用),B即Big data(大数据及其应用),C即Cloud(云和链接),并将“ABC”结合“碳达峰、碳中和”进行投资。

投资人在项目当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是财务投资的参与者,还是一个组局人?昆仲资本的回答显然是后者。

通过查阅资料很容易发现,昆仲资本的投资动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多轮加码。深睿医疗从天使轮入局,持续加持C+轮,速腾聚创从A+到D轮,泰迪熊移动从B轮到D轮,像这样的项目在昆仲资本的投资列表里面比比皆是,大多数已投项目的每一轮融资都有昆仲的身影。

对此,姚海波认为,回归投资的本质,只有在单一大项目上占足够多的持股比例,才能有机会获得大的财务回报。这一投资打法也的确在投资回报上得到了验证。

昆仲曾在B轮投资了罗曼股份,截至上市前,昆仲资本是公司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跻身全球智能激光雷达第一梯队的速腾聚创,多年下来,昆仲依然持有速腾聚创近6%的股份,一旦公司 IPO,昆仲资本便是位居前列的财务投资人。

而对于机构自身来说,只有通过不断加持单一项目,才能获得最深度的认知和最深度挖掘行业内的一手信息,这才是多轮投资更为重要的原因。姚海波坦言,融资几轮之后,每个项目的投资方多则几十号,昆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满足于只是一个参与者,而更希望成为一个组局者。

所以有了“文远知行与宇通集团联合推出的无人驾驶新物种——前装量产的全无人驾驶小巴”等种种合作的促成,文远知行是昆仲资本的投资企业,宇通集团是昆仲资本的最大LP,现在,他们不仅合作了,宇通花了2亿美金投资文远,摇身一变成了文远最大的财务投资人。

还有最近备受关注的小鹏汽车,不仅在美股市值超300亿美金,7月初更是回归了港股,开盘市值一度高达2800亿港元。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汽车与昆仲所投的其他企业如速腾聚创、文远知行、先惠技术等公司,即相互投资,又是相互的供应商,背后都有昆仲资本“组局”的功劳。

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拿到一手的信息,对行业出一手的判断,才能见到一流的创业者,做出一流的投资。

这就是昆仲资本投资的“四个一法则”,在“四个一”的基础上,昆仲把“组局人”的身份诠释得恰到好处。

寻找智能出行的快速商业化落地场景

将“ABC”结合“双碳”进行投资,典型的代表领域,就是姚海波主导投资的智能出行领域。

“但很无奈的是,出行科技的技术进步远远走在了政策制定的前面。”

多年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因成本问题一直难以商业化,而且在公共道路上,涉及多方参与者,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走进政策灰色地带,同时对车辆的技术要求也更高。

姚海波认为,技术成熟到一定阶段,找到适合的场景落地至关重要,商业化才是最终目的,否则巨大的投入都将无用武之地。

在疫情的催化之下,封闭、半封闭场景迎来了机会,他们的优势就是:路线复杂程度更低,商业化落地更快。

文远知行很早就布局Robotaxi,到今天它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水平也依然领先,但是在大背景下,文远开始在交通管制要求相对不高,路线固定,同时对创新有敏感度的环境下展开探索与尝试。

在广州前不久的疫情中,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小巴表现就极为亮眼,从6月4日至6月23日,小巴共计出车超过500次,运送物资20,000余件,总重量超过100吨。

疫情来临,人在疫区内的活动受管控,作为唯一一家全无人进入封控区完成所有作业的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小巴承担了运输功能,第一时间将生活物资送到疫区中。据了解,小巴没有方向盘、油门、踏板,最高时速达40公里,最大载重量达1.2吨,是本次抗疫物资运送的主力车型。

像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在矿山、机场、港口等封闭/半封闭这些垂直的场景都可以应用,不仅商业化落地迅速,而且切实解决了实际问题。

巨大的投入是等不到法规成熟再落地的,所以现在智能出行的应用更多集中在垂直应用领域。”姚海波再次强调。

下一个智能出行项目在哪里?

在过去几年的智能出行投资思路里,姚海波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投资线。

五年前投什么?自然是寻找门槛最高的技术公司,即当时占无人车成本最高的激光雷达;随着激光雷达越来越微型化,越来越成熟,就从硬件到软件,投系统;往后投到了载体,也就是车,正好遇上造车新势力;再深挖,就是技术难度最高的芯片,姚海波表示,未来,传感器的芯片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整个智能出行链条上,昆仲资本都投出了代表性的项目:速腾聚创、文远知行、小鹏汽车、灵明光子等。从硬件到软件,从下游整车到上游芯片,昆仲资本在智能出行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链的投资闭环。

接下来投什么?姚海波认为,在出行领域,还有很多机会。

首先,依然是垂直领域的落地探索,除了现在已经有的矿山、园区等场景,还有更多需要无人车,但还没有应用的领域,这些场景市场稍小,但是“来钱快”。

除此之外,姚海波认为,一是新型动力电池,电池作为能源供给,依然存在机会;二是芯片,芯片国产化程度仍需加强,不管是主控芯片还是视觉芯片都还有巨大空间;三是V2X的技术应用,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V2X的大方向毋庸置疑。

对于智能出行的未来,姚海波坚定不移地看好,在产业链的探索中,昆仲资本也一直在“投资人”和“组局人”的角色中切换自如,让LP们充满希望。

以下为采访对话的精彩节选:

投资家网:项目创始人的哪些特性会更加吸引您?

姚海波:首先富有想象力,如果他只看到目所能及的市场和现状,那是不够的,不仅能想象到,还要能影响到身边人,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

其次要能够聚人,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与市场出身的不同,技术创业者不仅仅要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还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比如小鹏汽车的小鹏,本身作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却能够找来前摩根大通亚太区投行主席等等人才,这与他身上的人格魅力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影响力分不开。

投资家网:您觉得现在募资环境怎么样?感觉回暖了吗?

姚海波:我一直认为募资是整个基金行业的生死线,很难说现在就变得比以前更好,当然也没有变得比以前更糟。具体来看,同样是钱,为什么LP不给别家要给你?任何一家机构的募资竞争力都是基于业绩,如今大体量的母体基金募资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在“内卷”的大环境下,基金都在向专业化发展,树立自身基金特色,才能塑造起市场竞争力。就像我们目前在整个出行方向的布局,会让我们的出资人看到很多未来的机会。

投资家网:时间拉远一点来看,您觉得电动车替换油车是必然现象吗?

姚海波:我特别笃信这是必然的现象,我坚定的看好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两件事,时间都不用拉很远。这里面涉及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有一些使用体验的问题,包括充电的环境或者是充电的方式等还需要变革,可能观念也没那么快改变,但我对未来是毫不怀疑的。

投资家网:自动驾驶发展成熟以后,人的功能都被传感器所替代,降低了人的驾驶敏感度,这对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姚海波:首先终极的自动驾驶,是让人从驾驶员的单一职能中解放出来,但不代表人以后在车里面没有价值。未来的车可能是一种新的场景,可能躺在车里就能看3D环绕立体声大电影,可能在里面进行各种娱乐、餐饮,车只是一个移动的载体,人能在里面做的事情会随着自动驾驶的程度提高而更丰富。

投资家网:自动驾驶车成熟落地后,冲击最大的是什么行业?

姚海波:一旦车变成自动驾驶会改变非常多的行业,但实际上影响最大的是房地产,比如有了车以后大家去的地方更远了,可以做很多新的生活的探索,就需要在远的地方盖房子、做商业综合体。有了自动驾驶,很多固定场景消费会变成移动场景。

投资家网:昆仲资本在大湾区的布局是怎么样的?

姚海波:刚才讲的项目多数都是我们在大湾区投资的企业。大湾区最大优势是全球消费电子的供应链聚集地,而现在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是,由于消费电子的景气程度下降,供应链总要找到新的出口,跟手机的周边相比,车的吸引力显然大很多,所以能看到原来的消费电子供应链都逐渐向车端转型,我认为这是个巨大的机会。

投资家网:您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投资变化有什么看法?

姚海波:说实话,对创业公司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并不是最大的,大湾区有很多的优势,尤其是人才优势,但政策优势还有待提升。深圳的创新企业太多了,在这里面确实想享受政策红利蛮不容易的,现在很多城市也都在积极的创新。所以我其实想呼吁一下,粤港澳大湾区仍然占据技术制高点、人才制高点,接下来我们希望它能成为科技创新企业的政策制高点。既然大家认可智能出行是未来的话,我们也希望有一些政策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