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14日,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农民正在制作木版画。新华社记者王莹摄。

新华社沈阳4月21日电(记者王莹 孙仁斌)春日暖阳下,53岁的陈东明手拿小小刻刀在木板上轻挑细旋,栩栩如生的人物、山川河流等在他手下浮现,乡村的恬静、土地的温暖刀刀见影。

陈东明出生在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一个贫困农家,1984年他初中毕业务农,经过拜师学习创作版画,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版画艺术家。

本溪桓仁传统版画源于满族供祖与祭神习俗,将满汉文化、民俗、农耕事项等杂糅在一起,已有百余年历史。

“桓仁版画在刻印技法上融入北方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风格纯朴、想象丰富、色彩对比鲜明的艺术特色。”陈东明介绍说。

工作室的墙上挂着百余幅版画作品,大多是陈东明根据桓仁自然风光“就地取材”创作的。“这是我们村最高的两棵大树。”陈东明指着一幅1米多高的黑白版画作品说。画面上,高大古榆护佑着小小村庄,在暖泉边饮水的牛和早起的飞鸟衬托出雪后清晨山村的静谧。

在陈东明等版画人30余年坚守下,这门传统艺术正焕发新生机。1988年起,陈东明开设了六期农民培训班,他还在普乐堡镇创办了桓仁版画创作基地,多次举办版画培训班,学员达百余人。桓仁农民创作的版画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近百幅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

以版画艺术为基础,陈东明创办起木雕企业,设计制作木制工艺品。他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多个直销专营店,作品还远销俄罗斯、芬兰、日本等国家。

“我在木雕厂已工作17年。过去我们农民只能在家种地,收入微薄,现在通过木刻工作过上了好日子。”村民于秀红说,看着自己亲手刻制的作品销往全国,心里很高兴。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传统的手工艺正散发出迷人的光芒,给这些传承者们带来新的生活。

距离陈东明的家乡约500公里外的另一个东北小村庄,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镇老边村也因为传统的“满绣”——一种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满族刺绣工艺而走上富裕的道路。

老边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男人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和老人守着几亩薄田度日。3年前,当地政府引入了沈阳一家传统刺绣企业,免费为农妇们培训刺绣技艺,为她们开辟了致富门路。

“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比种田轻松,赚钱还多。”村民王连凤说。

富裕起来的老边村的绣娘们帮着周边乡镇村屯培养出新绣娘300多人,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如今,扩建的刺绣工厂正在抓紧建设中,村庄里农创主题公园成为最新的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城里的游客来观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宁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镇老边村村民在绣制满绣作品。(受访者供图)

家住中国西南省份贵州省的松桃苗族自治县的石丽平是松桃苗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她创办的企业带动培养了近1万多名绣娘,带动了28个乡镇3800名的妇女就业。

在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政府在国家级贫困县中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1000家,这些工坊为当地脱贫奔小康贡献了力量,也为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继续发挥着作用。

华灯初上,陈东明工作室迎来多位“版画发烧友”。白天,他们是乡村教师、农民,晚上,他们聚在工作室搞创作、谈技法,乐在其中。

“从小我就喜欢木头,与木结缘是我一生的幸福。现在,村庄变得越来越富裕,环境越来越美,乡亲们脱贫了,未来,我们要用版画,把村庄变得更精致。”陈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