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三年来,我省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上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今年提出“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目标任务,即“2211”:全省投入20亿元、全年完成200万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完成100万技能人才的取证任务,实现新就业100万人。

  加强培训力度促进全民技能提升

近日,山西大学开设了信创培训班,授课内容是“区块链”。不过这些学员不是大学生,而是科技型企业中的一线员工。依托高校资源,我省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式培训,而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通过培训,生产一线的员工,在工作技能提升的同时,还会获得一定资金补贴,企业也会将其纳入核心骨干人群来使用,可谓一举多得。

“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持证是“牛鼻子”。自2018年全省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以来,已累计培训350万人次,新增144万人取得了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经过这些年培训,人员数量上有了很大提升。接下来,“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建设,主要围绕提质增效来做,针对需求、定向培训。

提质增效是省委、省政府2021年赋予“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张国旺介绍,在培训机构的选择上,今年把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拉入到培训体系建设当中。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面,今年把两个群体作为精准培训的主要对象。一是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对新兴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行点对点定向培训。二是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训高素质农民,实现精准对接。

300多家职业院校,是我省最为重要的优质培训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我省要求在校的、毕业年度的大学生,全部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其次,职业院校要围绕我省新兴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工人、高素质农民来点对点进行培训。另外,我省还鼓励职业院校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劳动者需求进行培训,鼓励职业院校全程、全员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管好用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

技能人才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有技能人才做支撑。今年山西投入20亿元用于“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这样的力度,前所未有。

为了管好、用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我省在2019年制定下发就业资金管理办法,2020年又制定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要求所有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取证,都要发放电子培训券。通过发券、培训、兑换,最后领证,实现了全闭环管理,可以有效监督资金在各个环节的使用情况。张国旺解释说:“这个券都是实名的,每张券都有个人身份信息。监管部门、行政机构、培训机构相互之间都能够知道,这张券谁领取了,参加了哪个培训机构,实现了多大培训效益。”

发放电子培训券的目的,主要是让劳动者更自主地去选择培训,就是说想培训什么样的项目,想到哪个培训机构去参加培训,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最大限度地解决愿培尽培、应培尽培的问题。普惠制培训券主要针对十类人群,涉及到100万人。为了实现精准有效,我省要求培训任务精准到单位,分解到各市、院校、企业。比如,我省利用建档立卡的成功经验,动员各乡村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对需要培训对象进行指导,帮助培训对象点对点领取电子培训券,促进培训对象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打造更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

4月10日,“技能圆梦想,就业有位来”专项招聘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为省市县三级联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一体化推进省内、省外、海外招聘。海外招聘区内,40家劳务输出机构带来233个工种、7000余个海外岗位,比往年增加近5000个。

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不仅是要在持证率上下功夫,还要在就业率和增收率上也有大提升。近年来,我省与北京、天津、广东等用工大省(市)签订了相应的劳务用工协议。随着“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工程的推进,省人社厅将不断组织省外、海外的用工企业来山西招聘,为我省广大求职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省就业服务局创业指导处处长李红光说,省外用工市场主要是看中我省的劳务品牌。我们将继续把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定襄车工这样的劳务品牌转化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就业名片。从今年开始,全省要建立100个劳务品牌,也就是“一县一品牌”,利用我们的品牌资源,叫响我们的劳务品牌,来实现更好就业。我们将建设好100个劳务站、3个招商局,做好外出就业人员的后续维权保障,真正让山西劳动者出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今年一季度,我省人才市场的求人倍率为2.06,也就是平均一个求职者对应2.06个就业岗位,这意味着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中国职工教育职业培训协会副会长毕结礼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过程中,存在培训与需求脱节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信息不对称有关。解决这个问题,要重视解决就业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精准性问题。技能培训,要坚持技术变化和市场需求导向,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必由之路。

培训是手段,就业是目的。李红光说,现在收集和掌握的用人岗位是不少,但是真正适合我省劳动者就业、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岗位,匹配度还不是很高。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提升工程,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指导。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式培训,提升劳动者参与市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匹配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截至去年底,全省在外务工人员达到了120万人左右,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劳务对接,今年省外的就业人数要达到150万人。3月25日,外出务工人员服务总站在山西省就业服务局挂牌。4月底前,围绕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依托3个招商局中心站,以及山西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我省将设立100个地区分站,最终形成总站、中心站和工作站三级联动、相互贯通、相互衔接、密切配合的工作模式和格局。

目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四梁八柱”制度建设已基本形成。我省将以任务化、项目化、工程化、方案化、清单化为抓手,把工作逐项进行分解细化,落实落细落到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完成好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提供有力支撑。(记者陈俊琦)

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