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人的一天 篾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平昌人的一天 篾匠

篾匠,这个曾经妇孺皆知的职业,如今几乎遁世无闻。

曾几何时,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使用竹篾制作家用农具就是个铁饭碗。因为经过手艺人的巧手改造,普通的竹篾就能够演化成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平昌人的一天》主人公——何文斌;1941年生人,在平昌县兰草镇五枝村,是当地出名的“老篾匠”。何文斌从18岁就跟着师傅学习篾匠手艺,年轻时就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的不锈钢、塑料等制品“来势汹汹”,风卷残云般冲击着传统篾器的地位,篾匠的生存空间亦日渐逼仄,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但何文斌老人仍坚守着传承老手艺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每个篾匠都得有一手好功夫,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须样样精通。一件做工精细的篾编制品,从选竹子到削竹蔑有十几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在考验篾匠的功夫。
“年轻时一天能编三个背篓,现在一天只能编一个了”。一件完整的竹篾制品,所耗时长并不短。一个背篓,需要花费一天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在何文斌老人身上,却看见一位老手艺人的专注与年龄逐渐老去的不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子不比其他,破的时候会有许多小刺,而篾编全靠手,很容易受伤,历经岁月的洗礼,何文斌老人的双手已布满了老茧,变得十分粗糙,但他依旧在跟竹子“较劲”,制作出来的竹篾制品表面光滑细腻、棱角分明、造型优美,用料环保还结实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都出去打拼了,也没人愿意学这个了,我也没有徒弟教,没办法。”何文斌略显失落地说,现在很少人用篾器了,大多都是在农村务农者使用。
一个凳子、一根竹子、一把蔑刀、一双巧手,一件件竹篾制品在竹篾匠的手下诞生,日子也在这翻飞的竹条间悄悄溜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文斌老人一生与竹为伴,自1959年学竹篾手艺至今,他从一个18岁的青葱少年,走到了自己的人生暮年。如今80岁的何文斌依旧篾编不辍,继续用双手书写着自己与竹子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今的城市角落里,仍有一群人默默地用双手制作着这些老时光记忆,用他们的身影和手艺留住这段看得见的乡愁。

写在最后:如果你也有故事,却无人可说,请联系我。一个能拍摄会记录的树洞,期待你的故事,也感谢你,愿与我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