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除了有很多优美的传说故事之外,还有一家出了两位“进士”,失散多年双双考取进士得以重逢,惊动皇帝,恩准“衣锦还乡”。两兄弟刚正不阿,德泽百姓,其中一个被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赞为“真御史”。

两兄弟就出生在茂名市高新区七迳镇的长山村——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现在,该村正在利用一门双进士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进士村”文化旅游景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为淳朴古老的乡村注入鲜活的发展元素和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门双进士”传佳话 打造“进士村”促振兴

高新区长山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名片

一门双进士史称“真御史”

长山村位于七迳镇的南边,全村600多人,民风淳朴,现在工业大道从村边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双进士一名黄子平,一名黄子太,是同胞兄弟,均为明朝初期进士。据《高州府志》及长山村族老介绍,黄子平(公元1351-1424年),公元1351年出生于高州电白县长山村(今七迳镇东山村委会长山村),其兄黄子太,生卒年月不详。

黄氏兄弟父亲黄杲,祖籍福建,后搬迁至七迳长山,育有八个儿子,子平排老二。平时其父黄杲给在电白经商的一山东商人打工,艰难的生活让他知道读书的重要,节衣缩食先后让子平、子太入读私塾。

山东商人夫妇年过半百,一直苦无后嗣,看到子太子平两兄弟聪明伶俐,尤为喜爱,遂向黄杲提出把子平过继给他们当养子,被婉拒。一日,他们趁黄杲不备,把子太拐走,留下书信,言明情况,说相处日久已有感情,会善待子太,请求谅解云云。

其父仅知他们老家在山东,具体什么地方却不知情,只好徒叹奈何。在父亲照料下,子平读书出色,在明初参加甲子科乡试中考取经魁,次年进京赶考,考中进士(《高州府志》有记载),而令人感到万分意外的是,一同中进士的竟然还有他的哥哥子太。原来子太自被拐到山东后,一直不肯更改姓名,多年来发奋苦读,终于考中了进士,兄弟同科,久别重逢,惊喜万分。此事传到皇帝朱元璋耳中,朱元璋特地召见黄氏兄弟,并恩准他们一起“衣锦还乡”。

消息甫一传回家乡,粤西上下轰动一时。兄弟失散多年重逢,并成为同科进士的事迹,更被传为佳话。

在返乡路上,子太曾对子平说:“此次返乡认祖归宗,我再也不回山东了。”子平思忖一下劝道:“兄长请三思,弟认为此举不妥。山东二老虽使我们兄弟骨肉分离二十余年,然其于兄却有养育之恩,兄有今日成就,其功不可没。况我中华自古以孝为先,二老如今年事已高,其若有三长两短,兄岂不是落下不孝之名?于情于理,兄亦应好生奉养之,以终其天年。弟料想爹娘若知此事,亦会如此认为。”子太觉得有理,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有记载,子太官至奉政大夫,因其入籍山东,远离家乡,其生平和后裔等情况不详。

据史实记载,黄子平因表现突出,任山东、云南、京畿三道御史,其性格刚正不阿,在官场上不畏强御,以直言敢谏、激浊扬清著名,深得朱元璋赏识。明初,天下甫定,一些武将功臣恃势横行,弄得怨声四起,黄子平任京畿御史期间,对这一坏现象和风气予以坚决抵制或弹劾,因工作出色,被封为“副都御史”。

对一些元朝降将以功臣自居意气骄横,多为不法之人的,也多次面谏和上书直谏。被皇帝多次赞扬,称他为“真御史”。黄子平告老还乡之后,告诫子孙在家要尽孝,在国要尽忠,设立赏罚规条,希望忠考之风长存。黄子平在家乡兴修学舍,传学授业,常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村民,自己却生活简朴,因此深受群众爱戴。这些事迹部分流传下来,其中古书《潘氏三贤记》中,记述了他对潘氏的巨大帮助,《高州府志》《电白县志》均记录此事。他的“副都御史”头衔,也是电白地区古代在朝中职务最高的一个人。

打造进士村振兴大产业

记者昨日来到进士故里长山村,适逢华南理工大学一位研究生正在现场研究黄子平的纪念大祠堂(被列为茂名市历史建筑),该大宗祠建于明朝,重修于清道光,气势恢宏,“拱门及红砖,均具有明显的粤西特色并溶入部分西式风格”。

据介绍,长山村正利用黄子平这位茂名名臣,历史人物,以及其留下来的古籍、家规家训等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打造“粤西进士村”,作为乡村振兴的载体和抓手。村长黄校等说,他们已成立了“进士故里理事会”,重新修缮保护黄子平故里遗址,开建“进士黄子平文化广场”,安装一批娱乐体育设施,设置“进士文化长廊”“名牌大学录取芳名榜”“进士后裔乡贤捐资助学行善芳名榜”,建造日月状元桥,规划修建停车场和卫生间等等,现在已做好了规划平面图,捐了部分款,村民热情高涨,十分踊跃。

东山村委会、七迳镇政府表示,历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之一,长山村先贤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希望村中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做好相关文物维护和乡村振兴项目的申报工作,科学规划,众人合力,打造好这个有粤西特色的“进士村”,让当地乡村振兴大计走上快车道。

文/茂名晚报记者黄楚凡通讯员黄勃黄辉禄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