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鼎臣

今年7月,对有着50年党龄的湘潭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会会长匡喜仁来说,注定不平凡。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协会也将迎来10周岁生日。这段时间,他一手忙着组织协会的专家学者开展党史宣讲活动,一手在筹备协会10周年庆典。

作为会长,匡喜仁对协会10年来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湘潭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会是市社科联主管的43家社科类社会组织之一,成立10年以来,拥有会员200多人。协会成立当年便被评为湘潭市社科联先进单位,曾在全省社科联系统作经验介绍,协会党支部被评为全市先进党支部,匡喜仁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工作者……

“这10年是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的10年,对我个人来说,也在不断地充实、进步,活到老、学到老。”74岁的匡喜仁说。

退休前,匡喜仁在部队、机关长期从事文字工作,读书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特别是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相关的书,书中的很多道理更是记在心且践于行。

2007年退休后,他除了有更多的时间潜心阅读经典,也慢慢开始研究传统文化。2008年前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传统文化学习研究热潮,匡喜仁也先后参加了几场全国性的论坛,在与各地专家交流时,他对文化、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如今国力日渐强盛、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特别是道德水准并没有与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同步,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滑坡,有些人的道德观出现了偏差。他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或许是一剂良药。作为老党员、老同志,研究传统文化不能仅停留在个人爱好层面,而应当发挥余热,承担起社会责任。

他把这个想法与宋定一等几位有着共同爱好的老友分享,大家都认为,应当传承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社会作贡献。经过认真酝酿后,2010年,他们着手筹备组建湘潭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协会原名)。次年,在市社科联的支持帮助下,研究会正式成立。

“虽然最初命名为研究会,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搞研究不能闭门造车,研究成果也不能孤芳自赏,而应当通过讲座等形式,让研究成果惠及群众。”匡喜仁说。

于是,研究会着手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但真正办讲座效果会怎样,匡喜仁等人心里没底。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面向公众的讲座是由湘潭大学教授、研究会时任副会长陈代湘讲述的“传统文化的起源”,地点设在雨湖区委党校一间教室里。第一次宣讲,协会并没有太大把握,只在小范围进行了预告,但出乎意料,当天教室被挤得满满当当。“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这个效果让匡喜仁和同仁们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心里也有了底。

随后,协会创办了“四大讲堂”(即“道德大讲堂”“知行国学讲堂”“幸福家庭讲堂”“青少年寒暑假国学讲堂”),并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举办了各类讲座900多场,受众人数达10余万人次。

“我们研究会一成立,便确定了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的宗旨。”匡喜仁说,这看起来简单,但践行起来并不容易。

宣讲传统文化如果照本宣科,受众是听不进去的,只有联系生活、贴近实际,才能起到成风化人的作用。匡喜仁注意到,在如今的家庭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于是,匡喜仁与协会同仁办起了“幸福家庭讲堂”,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开展公益宣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思想根源上帮助人们解决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协会十分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融会贯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等开展研究和宣讲,并将讲稿汇编成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协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举办了系列讲座。

匡喜仁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协会成立10周年,协会将以此为契机,在市社科联指导下,认真总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协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