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安庆荣跟在机器旁仔细查看作业效果,他满意地说:“大机器作业就是好,经过深松、深翻、旋耕后的土地可有劲儿了,玉米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春分过后,气温回升,春雨频至。受今年降雨较多影响,寒王的春耕比往年延长了四五天时间。

“会影响春播吗?”“不怕!咱们有播种机帮忙,大约三四天就播完了。”面对记者的担忧,老安笑着说。

这份笃定,放在十年前,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寒王村是左权县第一大村,地处太行山脉,207国道旁,拥有4000多亩耕地。由于气候湿冷,土地效益偏低,农民土里刨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进入本世纪初,村里的煤矿红火起来。许多村民放下锄头,下矿井、搞运输、开餐馆,种地的人越来越少。2010年,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后,村里的煤矿关停,习惯了打工的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转眼间,村里就只剩下些50岁以上的老人,大片的耕地被撂荒。

面对这个局面,安庆荣心焦得厉害,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老安是个老党员、老劳模。初中毕业后,他在村里养过猪、运过煤、卖过农资,不断在土地里进行新品种示范、试验,既是群众眼里的能人,也是群众信得过的村干部、带头人。

“人少了,地多了,我有了用机械化种地的想法。”2010年“七一”党员大会上,安庆荣向全村120名党员郑重提出自己的想法,他打算从乡亲们手中将红泥地、赵家泥两块平整的撂荒地全部租赁下来,打造可以机械化种植的连片耕地。

说做就做。上级没有相关的政策,安庆荣就反复走访职能部门,寻求政策支持。缺乏资金启动,他就取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专业技术不足,他就边学边干。经过一年多实践后,2012年,借助于左权县推广玉米机械化收割技术的契机,从小就有“农机梦”的安庆荣,带领3户农民办起了农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办起来了,但发展得并不顺利。尽管薄田收益不高,但农民依然舍不得把土地流转出去,他们担心没了土地,收入就不能保障。

大伙儿心里的纠结,安庆荣懂,他选择用实际行动让大家安心。

2015年,玉米市场价大幅降低。刨去成本,那年每亩地合作社才赚了10元钱,连社里的正常运作都维持不住。困难时刻,安庆荣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首先给村民发了租地钱。

“再亏也不能亏乡亲们!”作为村党委委员,安庆荣坚信,党员只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018年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我市在实践中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为抓手,全面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愿意把土地交给专业人士打理,解放时间,增加效益。

“土地流转的路走通了,谁能想这条路一走就是12年!”安庆荣说,这些年,合作社通过托管、半托管、租种等方式,陆续把100多户农民闲置的300多个小块土地变成集中连片地,并加紧进行了土地整理。截至去年底,合作社拥有了1000多亩适宜机械化种植的高标准农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战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发展理念,安庆荣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成立起,每年都会用利润购买新款农机,现在已拥有东方红1104拖拉机2台,东方红500拖拉机1台,开元旋耕机3台,秸秆还田机1台,大型液压翻转犁2台,大型谷子精播机2台,大型气吸式播种机4台,电动植保机12台,大型玉米脱粒机1台,整个流转和租赁的1000多亩土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机器换人”后,一天一台旋耕机能平整土地二三十亩,1000多亩地只要20天就能整完。目前,玉米生产从整地、播种、植保、收获、装车,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既解放了劳动力,而且还最大程度地确保了作物的最佳生长条件,显著提高了单产。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合作社的玉米亩产超过600公斤。

昔日莽莽太行山,今朝致富新田野。如今,安庆荣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带领当地农民逐步提高农业标准化、市场化程度,通过统一购种、统一耕作、统一收割,真正实现玉米、谷子、土豆种收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率,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效益。2020年,合作社的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同时还带动了10个脱贫户一起致富增收。(记者 张润平 赵光耀 通讯员 崔丽娟)

来源:晋中日报

编审:杜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