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看今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

两棵桂花树的见证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韶山乡韶山村的李氏宗祠依山傍水,绿树环绕。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阳 摄)

在位于韶山市韶山村的李氏宗祠院内,两棵桂花树静静伫立,绿苔满根,树冠如虹。

这两棵桂花树,是1925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共同种下的。当年他们在这里开办农民夜校,教导农民读书写字,传承革命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96年,当年的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两棵桂花树生长出来的枝叶,在空中相连,仿佛恋人相拥牵手一般。远远望去,茂密的树冠,仿佛一颗怦怦跳动的心。

这两棵桂花树,见证了一段伟大爱情,更见证了韶山精神的代代传承。

(一)往事如歌

时间回溯到96年前。

1925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四。长沙湘江门外码头,一艘小火轮“突、突、突”地冒着烟,渐渐驶离码头,向南逆湘水而上。一个身着灰色长衫的伟岸男子站在船头,神情凝重地眺望远方。

男子叫毛泽东,此行是和妻子杨开慧回故乡韶山养病。

尽管口头上说是回乡养病,可一心装着革命事业的毛泽东,哪里闲得住。养病期间,只要逮着机会,他就去进行革命实践,详细了解韶山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向当地农民讲述国家政治形势,剖析农民贫苦原因和摆脱贫困的方法,以此启发农民觉醒。

作为启迪民智的重要部分,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在韶山开办农民夜校。距离韶山毛氏宗祠一公里远的李氏宗祠,正是他们在韶山开办的第二所农民夜校。

“听说毛泽东回乡办夜校,农民们都跑来上课。杨开慧看到后,就对大家说,‘我要教你们为什么有手有脚,农民忙活一年却吃不饱、穿不暖,而地主却碗里有肉、出门有轿’。”韶山村村委委员章舜桃,自小听革命故事长大。她告诉我们,听家中的祖辈说,当年杨开慧协助毛泽东在李氏宗祠里办农民夜校时,除了教农民识字、学珠算外,还讲国内外大事。有时毛泽东也会到夜校来,用家乡话给乡亲们上课,“他幽默的谈吐常引得大家发笑哩”。

有了农民夜校,农民不仅懂得了道理,一大批觉悟提高了的农民,后来还成了党、团组织的骨干力量。从此,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在韶山燎原。

往事如歌。

96年后,李氏宗祠早已不如往昔热闹。但当我们站立在毛泽东、杨开慧当年奋斗过的地方,看着他们亲手种下的桂花树,想象着两人忙前忙后的样子时,心中感慨万千。

今年78岁的韶山村祠堂组村民李德元,是韶山李氏家族的后人。虽然没能亲眼目睹毛泽东、杨开慧当年种桂花树的场景,但从族人的讲述以及在李氏宗祠上夜校的经历,他渐渐了解了那段壮怀激烈的历史。

祠堂进门右侧的农民夜校教室旧址,李德元老人反复抚摸着教室里一张约90厘米高、枞木制成的讲台。老人饱含深情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吗,这就是毛泽东、杨开慧等人用过的讲台。每次看到它,我就会想到那个故事。”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从这儿蔓延开来的革命火种,早已化为信仰和力量,激励着章舜桃、李德元等韶山人民奋勇向前。

(二)只争朝夕

想了解韶山村的变化,有两个人很关键。

韶山村原党总支书记毛雨时就是其中之一。“韶山人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舍命干出来的。”毛雨时对大家说,他带大家重温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那是1956年夏天,久旱不雨的韶山晚稻减产五成,掀起大修水利的热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1967年,刚二十出头的毛雨时背起铺盖、担着簸箕,住到了工地上。“几千人干活,靠的就是肩挑手搬。”毛雨时回忆,当年他和其他青壮年一担担挖出泥土,垒在堤上,再一层层夯实。“八九个人才能抬起一个夯,大家喊着号子,劲往一处使。”他激动地告诉我们,1958年至1962年五年间,当时的“韶山人民公社”累计投劳72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71.92万立方米,建成3座水库,整修1000余口山塘,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万余亩。

“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让韶山国民经济严重受损,但韶山人民硬是靠肩挑手搬找到了活路。”毛雨时说。

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韶山银田实施,让老百姓过上了“想吃几碗饭就吃几碗饭”的日子。同年冬天,相隔不远的韶山村,耕地山林也承包到户。自那不久,韶山村的粮食开始年年有余。

“光吃饱还不够,得挣钱啊。”毛雨时记得,韶山村的变化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981年,韶山村村民胡雪梅做起了钢笔刻字生意,“参观韶山留念”,刻6个字5分钱,生意红火。

银田村村民龙正良也发现了商机:电力改造升级,催生了旺盛的电杆需求。他带领村民做水泥电杆,银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电杆之乡”。

然而,这股新风气没能刮进每家每户。“老百姓觉得做生意丢人,我们费了很多工夫让他们转变观念。”毛雨时说,那几年,他们反复动员老百姓走向市场。

渐渐地,一栋栋商店、楼房、旅社在韶山冲建了起来。1997年,韶山成为我省第一个“农村基本小康县(市)”。20世纪末,韶山村成功晋级为湖南首个“小康村”。2015年,韶山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8亿元。2016年,韶山顺利实现全面小康。近两年,美丽乡村建设在这里如火如荼开展,这里的集体经济也越做越活、越做越大,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000万元……

“现在我们的党员遍布各行各业,带领大家向前看,而不是一味向‘钱’看。”让毛雨时感到欣慰的是,如今一批怀抱理想、勤奋努力、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正活跃在这片红土地上。

韶山村党委书记毛春山告诉我们,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韶山的“山乡巨变”令无数人向往。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又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们将充分发扬“韶山精神”,只争朝夕,朝着新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