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刊登了一则消息:新华社十三日讯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今天下午举行欢迎仪式,欢迎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友谊比赛。欢迎仪式和友谊比赛在西郊首都体育馆举行。

举世瞩目的“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关系历史性巨变的序幕。

美国乒乓球队在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年前的那个春天,15岁的美国姑娘朱迪·伯琴斯基听说美国乒乓球队应邀去中国访问,第一个跳起来喊着说:“我要去!我要去!”她和所有在日本参加世乒赛的队友一样,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他们这些普通美国人会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尼克松总统也没有想到。

20年前,笔者曾在美国采访过朱迪,谈起那段经历,她说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令她永生难忘。

1972年,她尚未成年,不得不按队长的要求,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才得以成行。

朱迪的父亲后来说,他当时觉得,对15岁的朱迪来说,那真是一次再好也不过的教育之旅,美中人民之间的交流当然会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

当年穿着超短裙游北京的朱迪后来在俄勒冈州一家乒乓球器材公司任职,她经常赞助和参加一些中美乒乓球选手的交流项目。

朱迪告诉笔者,她们一家人都与乒乓球、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在上中学的儿子按学校要求,要写一份家庭历史调查报告,便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乒乓外交”这个题目。

那些年,朱迪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人听说她是当年访华的乒乓球队员,便一定会好奇地问这问那。朱迪说:“人们没有忘记那段经历。就在昨天晚上,我去参加一个晚会,还有许多朋友问起那次访问。”

笔者问她,朋友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她笑笑说,“那当然是当时的中国人是一付什么模样?我们在中国看到了些什么?要知道,他们当中有些人近年来也去过中国呢。”

20年前,笔者在纽约还采访过当年随团来华访问的美国乒乓球协会刊的主编博根(Tim Boggan)。他回忆说,接到要去中国访问的通知时,他一方面很兴奋,一方面又非常担心,害怕被中国扣留,行前还十分悲壮地给在美国的太太打电话嘱咐了后事。

时代周刊的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迪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被安排住在北京饭店。记得房间里没有电视机。我真不知道中国人是如何了解国外的。”

博根说,他们看到的中国可以说是相当落后。广州街头的建筑物十分灰暗,毫无生气,到处是自行车,公共汽车司机总是不停地随意按着喇叭。负责接待的人个个小心翼翼,参加欢迎宴会的军人有着钢铁般冷峻的表情。“中国人看我们就像看外星人一样:朱迪穿着超短裙,科恩留着长发。可中国人自己的面部表情也十分呆板,我们看他们也像外星人一样。”博根说。

1997年,朱迪与博根都有机会重访中国。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民可以更加自由地接触到来自全世界的信息,也有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对“乒乓外交”颇有研究的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学终身教授洪朝辉说,当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基辛格起初担心消息透露出去后,民众会指责政府。没想到美国公众舆论的回应却充满了热情。盖洛普的民意测验表明,从1950年到1970年,大多数美国民众反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唯独在1971年5月美国乒乓球队结束中国之行后,民意出现了变化。45%的民众表示支持,38%反对,支持者首次超过反对者。同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小球转动了大球”。乒乓外交是民间外交成功的经典案例。它有效地创造了舆论氛围,调动了民意互动,为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基础。

美国报纸刊登的漫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72年到2002年,中美关系发生的最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民间关系突飞猛进,并为后来中美关系的稳定前行提供了动能。

翻看笔者2002年2、3月的采访笔记,上面记着的一些活动,几乎全都与中美关系相关:中国摇滚歌星崔健将在大西洋城演出、清代画展在大都会博物馆开展、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夫妇举行联欢会、纽约举行“马年邮票”发行典礼、二胡演奏家于红梅在肯纳基音乐厅演出、篮球名星王治郅在费城举行记者招待会、美中教育联合会在纽约举行年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年,最能引发美国人对中国兴趣的是,一位中国的篮球高手成为美国NBA的明星。一年后,美国《体育画报》杂志的封面文章就用大字标出:2003,姚明年(上图)。

在美国新泽西大陆航空体育馆出现的那个场景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姚明)你同意和我结婚!”(下图)当看台上的几个金发女郎突然拉出了一个宽大的横幅,整个体育场都沸腾了!敬佩、爱慕、惊奇……许多美国球迷纳闷,怎么一夜之间从跨越13个时区、相隔万水千山的中国蹦出了这么一个棒小伙?

姚明的不同在于,他来自中国。中国人不仅会打篮球,而且打得和美国篮球明星一样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乒乓外交”最重要的启示在于,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于人民之间的广泛交流。人际交流所带来的人文知识和情感心灵之间的交流,虽然无法用数据来统计,却对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0年过去了,中美关系今天虽然遭遇了严重困难,但民间交往的规模与密度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民间合作的基础仍然相对稳定,各层次民众之间的朋友、同学、亲友与血缘纽带都在不断增强。

中美关系已不是简单的国家关系、外交关系、政府关系,而是社会关系、人民关系。

民间交往仍将是未来维系中美关系在艰难中前行的关键动力。

丁刚,系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