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心中的圣地,760多名曾经工作在此的航天工作者长眠此地。

在一排排整齐的墓碑中,有一座墓碑最为独特,碑前一颗小榆树傲风而立。

墓中人,是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回到1965年,一次大型试验任务中,四辆加注车在汽车的牵引下驶向库房边上的戈壁滩处理剩余液氧。一名操作手在泄除液氧时,因意外着火,引燃了旁边的一簇骆驼刺,当即燃起大火,年仅24岁的王来立即跑过来营救,两人瞬间都变成了火人。当了5年加注操作手的王来深知,能够推动火箭升空的特种燃料面前,人的躯体等于什么。危急关头,他首先想到的身旁的同事和设备安全,他不顾一切拼命地把同事的衣服扒下来,凭着最后一口气,向着远离同事和设备的方向跑去。同事得救了,而他却在液氧分子的包裹中,成为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

10米……20米……烈火在他的身上熊熊燃烧……,他成了一个火人,还摇摇晃晃地向前跑着。一步,两步,他倒下了,身后的戈壁滩留下了38只焦黑的脚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薪火传递。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任务进入-8小时程序,氧化剂加注库房管道出现泄漏,库房内瞬间黄烟弥漫。如果不能尽快定位故障、及时加以处置,极有可能会影响天宫二号任务的正常程序。

“穿好防护装具,跟我上!”险情就是命令,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发射测试站燃料加注班班长许兴顺带领6名操作手冲了进去,23分钟,查明故障、更换备件,顺利排除险情。面临生与死的考验,7名新的勇士不怕死、不畏险,用实际行动继承了烈士不怕牺牲,不畏生死的奉献精神。

“面对库房弥漫的毒气,有没有害怕?”当笔者向加注技师刘华兵问道,他的回答斩钉截铁:“如果危险再次来临,我照样义不容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巍峨的发射塔架雄伟挺立,这里不仅是发射测试站铸魂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记录着他们如何将航天精神延续和传承。广大科技工作者讲述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把故事当课件,与历史“对话”,和先烈“谈心”,把“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等光荣传统植入内心。

3月31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参加此次任务同样身为火箭燃料加注操作手的程哲,聆听了王来烈士的英勇事迹,将胸前的一束小白花放在王来墓前,轻轻擦拭着墓碑,说道:“王来烈士牺牲的时候仅仅24岁,他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王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