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3月4日电题:企业从中共党史教育中汲取发展力量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徐扬、陆华东

疫情大考之下的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面对困难,众多企业稳住阵脚、创新发展、合作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新的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正在企业中激发更多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一角。受访者供图

新兴企业汲取“红色力量”

位于天津高新区的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年轻的新型互联网企业。

走入公司,就能看到以“南昌”“井冈山”等地名命名的会议室,走廊的墙面上,张贴着开国元勋的经典语录……

“党史在耳濡目染中深入员工心中。”云账户董事长杨晖说。

在这家新业态公司,每个部门都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一支光荣部队的番号。作为公司创始时的第一基础部门,产品技术部就被命名为“红四军”。

一组数据,反映了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公司于2020年7月成立党委,之后5个月内,收到了45份入党申请书。

在公司服务的4900多万个体经营者中,23%来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去年,公司积极投身中国脱贫攻坚,在甘肃甘南、新疆和田等地开展产业扶贫。

在甘南,落地“直播+电商”模式运营中心,培养本地互联网营销师,通过这些“代言人”,把当地的绿水青山、农牧产品等优势资源通过数字经济赋能,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们的员工平均年龄是29岁,我们把党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让他们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提取最好营养剂。”杨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鞍钢集团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百年国企传承“红色基因”

鞍钢集团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厂史,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标识上烙印着鲜明的“红色基因”。

“学党史是为了铸魂强基。”鞍钢股份炼铁总厂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刘华涛说,与历史同行的鞍钢,见证了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节点。

新鞍钢从诞生伊始,就肩负起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光荣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长春一汽、大庆油田等重点企业,成渝、陇海等干线铁路,武汉及南京长江大桥,北京十大建筑等,都大量使用它生产的钢材。

近些年,鞍钢勇担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为沪通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86座桥梁提供了108万吨钢材,高速铁路用轨国内占有率达到70%以上,地铁钢轨的90%也出自鞍钢。

“重温这些红色历程,可以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栗宝卿说,我们要传承鞍钢的“红色基因”,弘扬鞍钢的红色精神,大力发扬鞍钢的红色传统,不断筑牢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将学党史和学厂史、学英模结合起来,是鞍钢党史教育的特色。

鞍钢组织编撰了《鞍钢史》,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日本帝国主义成立鞍山制铁所,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压榨中国百姓的侵略行为。

同时,鞍钢组织重温英模事迹,还积极申报“红色文物”。如今,鞍钢拥有工业遗产29项,国家级文物423件。

外资企业党建“生根发芽”

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一家建立党支部的外资企业。如今,最初的党支部已经升格为党委,拥有411名党员,在全体员工中占比近20%。

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成春入职20多年来,最引以为自豪的决定,就是带头让党建工作在外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然而,在外企做党建,起步就面临着“三座大山”。

“首先,不同国家制度和文化存在差异;其次,管理层基本上以业绩为导向;第三,在外企工作的员工大多以个人发展为主,对入党及党建工作不积极。”李成春说,刚开始他对如何在外企开展党建、党史教育也充满疑问,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苏州工业园区组织人事部门的帮助下,李成春很快走出困惑,明确了党组织在外企的定位:和谐劳资关系、共同创建企业文化,让公司发展更好、员工更满意,努力实现党组织、企业和员工的“三赢”。

韩国资方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为支持,韩方总经理还于2007年出席了公司党委成立仪式,并提供场地成立党员服务中心,越来越多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路子找准了,党建更要落在实处。

“我们将党史与公司的发展史相结合,到博物馆、纪念馆等实地参观,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党员接受教育。”李成春说。

今年春节,公司党员陆翔带着家人专程到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参观。参观后,陆翔的女儿写下了寄语:“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入职后,我很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7岁的公司入党积极分子王登程说,“身边的很多同事都在积极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