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优秀改革案例报道②

湘潭在线3月1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鼎臣)今年春节长假,雨湖区长城乡卫生院院长袁友明和他的“小伙伴们”一直坚守在岗位,守护着基层群众的健康。虽然已经很多年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期,但跟去年的紧张和忙碌相比,他已经很知足了。

去年,面对汹涌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长城乡卫生院的“医联体”模式经受了重大考验,同时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基层司的高度肯定,并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大力倡导和推广。这一综合医改典型经验,也入选了“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受到省委改革办点赞。

硬件条件好了

软件不能塌了

为什么要改革?“形势所逼。”袁友明坦言。

2018年,长城乡卫生院迁址新建,总建筑面积达到3700平方米,优美的环境、独立的院落,这样的条件在乡镇卫生院中无疑是令人羡慕的。然而,与硬件设施的改善不相适应的,是软实力的薄弱。袁友明告诉我们,“医联体”模式建立前,卫生院职工仅35人,碰到病情稍复杂的患者,医护人员就会手忙脚乱,院里没有住院部,连普通的骨折手术都做不了。

“我们要对得起这么好的硬件条件,绝不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搬迁新址前,长城乡卫生院就有明确目标,要全力提升服务能力。

但这不是一天两天、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自身实力薄弱就必须学会“借力”。最终,在市、区卫生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长城乡卫生院与市二医院结成“紧密型医联体”,长城乡卫生院在保持独立法人地位、坚持卫生院功能定位的同时,加挂“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长城院区”的牌子,乔迁之日“医联体”也正式揭牌。

培养骨干多了

人才队伍强了

“医联体”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此之前,全国多地都进行过试点,效果不一。

“医联体”正式运作后,怎样才能解决卫生院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怎样才能助力卫生院长远发展而不是短暂的热闹?双方都在思考和探索。

“我们都明确了,既然结成的是‘紧密型医联体’,就要实实在在地进行‘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坚持‘一家人思想’,实现‘共建共享共赢’。”袁友明说。

事在人为,人才是第一要义。“医联体”建立之初,市二医院便安排由10多名专家组成的团队下沉到长城乡卫生院。专家们不是特定时间才来露个脸、亮亮相,而是常驻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并全部参与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市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谭新忠就是其中一位,他已经驻守长城乡卫生院近三年。“乡镇慢性病患者多,我们指导帮助卫生院建了综合内科,还为卫生院配备了齐全的药品,慢性病患者求医问药基本可以在基层解决了。”谭新忠说。

更令谭新忠欣慰的是,自己“手把手”带的徒弟、长城乡卫生院的黄上元医生这两年医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已经可以“出师”了。

像谭新忠这样从市二医院下沉到长城乡卫生院的专家,很好地发挥了传帮带作用,提高了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上级专家,要发展最终还得靠自己。”袁友明说,“得益于及时移植了‘造血干细胞’,我们自身的‘造血能力’持续增强。两年多来,上级专家帮助我们培养的业务骨干很多已顺利‘出师’,能独当一面了,因此派驻专家从16名减少到了3名,我们自己的职工人数也从35名增加到了117名。平台越来越好、效益越来越好,自然引得进人、留得住人,这就是长久之计。”

业务水平高了

群众负担减了

除了人才队伍显著增强,长城乡卫生院和市二医院还构筑了服务共同体,健全了分级诊疗机制。双方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放射、心电的信息互联互通。市二医院药房下沉到长城乡卫生院,卫生院配备中西药品630种,保障了临床用药和群众需求。

市二医院还为长城乡卫生院积极争取医保政策。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二级医院专家服务,执行的则是一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且按照卫生院政策报销(一般情况下,医院等级越低、收费标准越低、报销比例越高)。在这里,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仅为全市公立医院平均费用的一半。

“医联体”运行两年多来,长城乡卫生院年收入从200余万元增长至2020年1352.8万元,累计诊疗服务近10万人次,平均年服务诊疗人次提高30%,住院病人从0到收治1715人次。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公卫服务能力、管理和技术水平均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