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五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姑苏区的“新春第一会”把“古城的保护振兴”放在了关键词的首位,在我看来,是牵住了牛年的牛鼻子。苏州古城是吴文化鲜活的载体,古城保护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作为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将此作为工作的重心,既是优势所在,也是一种责任担当。

喊口号是容易的。可喜的是,几乎与此同时,姑苏区向全社会公布了《姑苏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首推18处古建老宅,诚意征集优秀业态入驻其间,希望借助社会和民间的资本与智慧,盘活古城保护振兴这盘大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古城像这样的古宅还有很多,它与纵横阡陌的小巷以及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产品,共同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吴文化,这是苏州人引以为荣的东西。

多年前,著名作家陆文夫在回答人们关于创办《苏州杂志》的质疑时曾经说过,全国只有两个城市有资格办这样一份文化刊物:一个是北京,另一个就是苏州。三十多年过去,这份杂志依然生机盎然。究其原因,是吴文化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是无数关注与热爱吴文化的作者和读者的悉心呵护。

厚重的吴文化岂止养活了一份《苏州杂志》?五年前,姑苏区慨然出资主办了另一套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原味姑苏》,已经出版近二十册。这套面向新苏州人及游客的吴文化丛书以精美的设计和流行的阅读方式征服了世人挑剔的目光。而丛书所汇聚的百人专家学者团不仅用手中的笔传递着吴文化的种种美好,还走街串巷,以各种方式宣讲吴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的传承与振兴不仅需要“肉食者谋”,也需要普罗大众的参与和智慧。位于城西的一座园林式宾馆老板是一位热衷吴文化的商人,斥资将宾馆的后庭打造成了一座兼具中式与日式风格的园子,来此参观的人莫不赞赏有加。问他能否收回投资,他指着亭柱上自己手书的“有春秋相忘之乐”匾牌反问:“如果你是客人,你是愿意住在这里呢,还是愿意住进水泥钢筋的丛林?”

在苏州,从来不缺少关注热爱吴文化并愿意为之付出的有识之士和民间力量。譬如画家叶放,譬如票友吕成芳。前者以醉心营造私人园林而闻名,后者,则十数年坚守一隅,用评昆合璧的苏派活口,愣是将平江路的一间茶馆唱成了苏州的网红打卡地。

当文化的内在价值成为一种上下一致的共识时,钱就不再是问题,创意也不再是问题。古城的保护与振兴这副牌,也就会顺理成章地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