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福泉市政府网消息: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王华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不当贫困户 争做追梦人

身高只有1米2,一家7口人,妻子和弟弟也都是残疾人,像他这样的家庭,在农村大多都是贫困户,但他不想做贫困户,他立志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奋斗,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

不当贫困户 不等国家来救济

虽然身体有缺陷,为了生计,王华银也曾跟随外省务工的队伍到省外去闯荡。因为肩上担子格外重,在工作上,他和身边工友们的想法一直都不同,工友们可以得过且过,当天挣钱当天用,但他作为一名残疾人,家里还有妻儿、父母和兄弟,他一直想着明天甚至更久以后的事。因为过惯了苦日子,对于生活,他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外出务工期间,他每个月的生活费仅为70元,最高没有超过90元,省吃俭用只是为了回乡后能继续他的致富梦。“在农村,有着传统的农业观念,我为什么不把老家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作为养殖业循环利用?”王华银这样想着。2010年9月,经过慎重思考,他回到了家乡,将目光转向养殖业上。

创业之初,大家都不看好王华银。旁人经常说,“你看他矮矮的,走路、吃水都成问题,还养牛?这不是一个笑话吗?”所有的冷嘲热讽,他都听得清楚,但他心里明白,说一千道一万,都没有用,只有干出点成绩来才能让别人刮目相看。

天道酬勤。两年后,王华银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他不仅还清了2万元的贷款,还买了小货车。尽管妻子和弟弟都有残疾,2014年,生活刚有起色的王华银主动要求取消一家人的低保。2015年,他又主动申请脱贫。

要做带头人 带动寨邻同发展

尝到甜头后,王华银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再次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创办了小微企业——福泉市华银养殖场。经过几年发展,养殖场有30余头牛、母猪16头,仔猪70余头,同时又新建了600平方米圈舍,养殖场的实际成效也让他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领乡亲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王华银时常在想,“为什么不召集大家一起来养牛?这样既能壮大规模,为今后创建品牌打好基础,又能解决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就业问题。”他当时就只想做一件事,就是把大家团结起来,抱团发展养殖业。

说干就干,2016年3月,王华银和同村两个村民共同投资50多万元,利用自家的闲置土地,再租用邻居的40多亩土地,带领周边11户农户(其中6户残疾人户)组建了银富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生猪养殖。养殖场成立之初,资金不够,合作社就通过小额信用贷,边建设边投入,建成一栋使用一栋。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养殖场总投资达到400多万元,建成圈舍10余栋,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吸引带动周边村民60余户通过发展养殖致富。到2017年年初,合作社开始产生效益,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

为了让合作社这艘创业船走得更远,行得更稳,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王华银参加“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学习养殖技术和知识,利用农闲时节,把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众多农户。同时,他还将饲料、药品以进价卖给养殖户,不从中赚取差价和利润。为了帮助想发展养殖业又没有钱进行前期投入的困难家庭,他免费将40余头仔猪捐赠给当地的持证残疾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殖,并在后期进行养殖跟踪和技术指导。近年来,王华银免费为周边作养殖技术指导2000余人次,为贫困农户养殖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撑。他的养殖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县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州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省级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王华银还被被评为“残疾人自强模范”、贵州省残疾人十大杰出典范,2019年被评为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

这些奖励和荣誉,既是对王华银创业的认可,也是对他的鼓励,更加坚定了他创业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如今,47名村民加入养殖合作社,他们有的在合作社务工,有的跟着王华银学养殖技术,王华银已将原养殖场周围的土地通过租赁或入股等方式流转到合作社名下,正在建设一个能容纳300到500头牛的养殖基地,形成规模化养殖,让大家一起致富。

传递正能量 团结残疾人群众感党恩作贡献

王华银说:“看到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各级各部门领导对我的关心和关注,我没有借口,也没有理由不努力。特别是今年8月份,咱们双龙村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又推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这让我倍感光荣和自豪,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更加努力地带着家乡的群众发展致富。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残疾人在祖国的宽阔怀抱里,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劳动最光荣,奋斗的果实最甜蜜。我们残疾人朋友只要自尊自信自力自强,一样可以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王华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感党恩,对党的政策、党和政府的扶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他始终铭记在心。因为过往辛酸,他始终不愿去回忆,但他也一次又一次向贫困群众和残疾人群众诉说自己的故事,向他们宣讲党的政策,并带动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福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