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考古专家赴哈密研究“远古服饰”

发布时间:2013-04-25文章出处:中国广播网作者:

4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德国考古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共同参与的“丝路霓裳——中亚东部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后的服饰对话”国际合作组,来哈密研究五堡镇出土的3200多年前的17件皮革和纺织品。20名专家还将开展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复原展示和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考古研究院博士生魏骏骁介绍说:“主要是看哈密五堡的那些服装、这次从德国来的专家他们主要对这个文物进行化学分析,服装设计感兴趣。还有一些人他们就做一些数据,我们希望多和中国同事合作。”

据了解,因为新疆地区特殊的干燥气候,出土服饰的保存状况远胜于世界其它地区。并且新疆的古代服饰种类很丰富,包括衣服、鞋帽、皮带、手套等,这些精美的文物尽管在出土时状况尚好,但出土后就变得极为脆弱,需要进行细致有效的保护修复,才能长存于世。

这次合作项目将以新疆苏贝希、五堡、山普拉、洋海、扎滚鲁克和尼雅遗址出土的服饰文物研究为对象,通过研究揭示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后新疆地区的气候环境、植被覆盖、地质矿产、畜牧种群等生态特征,了解古人染色、鞣皮、剪裁、缝纫、编制等技术工艺,区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不同部落、不同地域之间各类服饰的特点和变化。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部副主任王珊说:“目前为止我们觉得我们这的库房条件等各方面都是比较好的,管理人员他们也很用心在保护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物这个年代很早,我们非常感兴趣,我们集中考察它的工艺、考察它的材料、材料的年代以及我们修复专家也在考虑如何对这些破损的,已经有这么多年的长时间的文物进行很好的保护修复,以及更好的保存,我们也在做这样的研究和调查。”

据了解,根据合作协议,届时中德双方不仅会把合作研究成果集结为论文、专著,还会转化成为立体的服装产品或生动的服装设计、教学案例,通过模特T台走秀展示的这种形式将古老的西域服装文化展现在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