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现代名利双收的许多流量明星不同,“老牌艺术家”对于我们大多数的现代人来说都比较遥远,通常也不过是话本上的几句描述,又或者是泛黄黑白影碟里的原始记录,实在算不上是了解。人们对于大多数老牌文艺工作者的印象,也大都是其在舞台上所演绎的经典形象设计,对于其本人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在众多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中,《刘三姐》可以说是曾经家喻户晓的佳作。在剧目中,刘三姐的扮演者样貌清秀,歌声嘹亮清脆,仿佛初春的百灵一般带来自然与纯粹的气息,使得观看者如痴如醉。

人们赞叹于电影中刘三姐的外表美与心灵美,却常常忽略了刘三姐的配唱者——傅锦华,本身也是一位极具力量与热情,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作为我国彩调唱法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她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艺术当中,参演过的优秀剧目作品数不胜数。

甚至在六十多岁高龄时还能获得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不可谓是不令人敬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电影《刘三姐》的幕后,探究其配唱者傅锦华,从艺六十年的锦华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缘起:自学成才的天赋选手

1938年,傅锦华出生在山水桂林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的她就聪明懂事,作为几个弟妹的大姐姐,主动承担起来了大部分的家务,每日清晨便起床,上山挖红薯与摘野菜供全家人生活,生活可以说是非常艰难。

但是年幼的小傅锦华却知道如何苦中作乐,在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劳动下,她选择了唱歌——也就是桂林地区的彩调,以此来排遣寂寞与辛苦。

很快,天赋异禀的傅锦华便学会了妈妈平日里哼唱的刘三姐民调。想要从事文艺工作的小小愿望也如同一颗种子一般深植到了她的心底,傅锦华开始加入民间的歌剧团。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傅锦华得知了省文工团要来到自己居住的县城来排演新戏《放春牛》,这对于她来说可是莫大的吸引!

于是,小傅锦华便开始三天两头往县城跑,参观省文工团,在一次又一次的旁观过程中,她顺利记住了每一段的唱腔和情节,回来便亲自一句一段地交给她所在话剧团内的演员。反复几次,排练的速度竟然速度比省文工团还要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实力的增强,很快傅锦华的名声便传出了桂林,变得小有名气。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招上傅锦华,邀请她为电影《刘三姐》配音。傅锦华一听便欣然答应,毕竟,刘三姐可是自己从小听到大的唱段!

然而来到电影制片厂,她却傻眼了,面对现场七十多人的庞大乐队,从来都只是自己清唱的傅锦华连跟谁都不知道。为电影谱曲的雷振邦被她憨厚可爱的模样逗笑,说:“你跟着二胡等三大件亮嗓便是”。

不唱不知道,一唱吓一跳!在场工作人员都万万没想到,如此高航嘹亮的嗓音与干净野性的歌喉竟然存在于这样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小女孩儿的身上!自学成才的她不仅天赋迥异,更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会了各色的装饰音,如此歌喉实在是“野味十足”。

就这样,傅锦华为刘三姐配唱的工作当场拍板,经过一个月在录音室里的辛苦工作,电影《刘三姐》一经发行便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远销海外。然而,当时的人们大都只注重荧幕上的演员,却忽视了给予剧中刘三姐灵魂的傅锦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些磋磨,傅锦华本人却是并不气馁,她在工作结束之后便回到了广西彩调剧团,根据电影的情节编排出了具有特色的歌舞剧《刘三姐》。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名号传遍了全国上下。

二、缘生:备受喜爱的艺术工作者

傅锦华的名声流传在外,所在的广西彩调剧团也是前后四进中南海怀仁表演歌剧《刘三姐》,这种殊荣绝对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甚至都引得了毛主席前来观看。

当时的毛主席早就听闻歌剧《刘三姐》的精彩,以及作为主演的傅锦华的天籁之音,但是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先后三次在怀仁堂的演出都没能到场。在1960年,第四次歌剧表演现场,在百忙中赶来前来一观的毛主席在看罢精彩绝伦的演出后,站起身来由衷地鼓掌称赞,感慨自己终于是得偿所愿。

不仅仅是彩调演唱,就连对歌和跳舞,也都是傅锦华的强项。她就曾和著名的相声演员马季、常宝庭同台“竞技”进行表演。期间相声演员与对唱演员的有趣互动引得在场观众都欣然大笑,傅锦华的妙语连珠甚至在相声界的两位大师面前也都能毫不逊色、对答如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座位间的周总理想到毛主席对傅锦华的喜爱,当即邀请三人要到中央的紫光阁再表演一次。得知傅锦华来自乡村后,周总理又询问起广西的收成如何。受到周总理关心故乡基层人民生产和生活情况的傅锦华感动万分,连连说道:“好……一切都好!”

事实证明,傅锦华也确实是多才多艺,毛主席曾经对于外来的伦巴舞兴趣浓厚,然后当时国内的演员会者却是寥寥。了解情况后的傅锦华主动请缨,陪毛主席在紫光阁共跳伦巴舞,成为当时艺术节的美谈。

傅锦华不仅备受政客们的喜爱,就连文人学士,当时也对其青睐有加。在一次全国政协礼堂的表演过后,大名鼎鼎的作家与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就亲自邀请她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在细细询问过歌剧《刘三姐》的编排过程以及故事设计之后,正在喝茶的傅锦华却被一件“宝贝”吸引住了目光。

郭沫若先生顺着视线望去,发现傅锦华正在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己书房中摆设的翠绿孔雀羽毛看,心下了然,便笑吟吟地表示如果喜欢,可以随意挑选,作为自己赠送的礼物。傅锦华感谢不已,当下便细致勃勃地选出了二十多根纤长美丽的孔雀羽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两人谈到兴致之上,郭沫若先生更是当即提笔吟诗一首,“桃李三秀才,都是大书呆,遇见刘三姐,顿教口不开。”并且亲自题名赠送给傅锦华,由此可见对她的喜爱与赞美。

三、缘续:不辞辛苦的艺术前辈

经过多年来傅锦华的努力,现如今,《刘三姐》这一曲目已经成为了广西戏曲艺术的活招牌,更是成为无数人传唱的经典。

作为“第一代刘三姐”,付出颇多的傅锦华也并没有对刘三姐这一主演位置咬紧不放,反而主动培育后来者,将戏剧表演过程中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咏都传授给了之后的“刘三姐”们。可以说,每一代的刘三姐扮演者,都离不开傅锦华的指导与教诲。

老年时期的傅锦华深知自己年龄渐大,不再适合前台工作,便主动请辞退休。但是退休并不代表着休息,一生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的她在退休后仍然怀念当初培养了自己的广西彩调剧团,于是便以艺术顾问的身份再次回到了艺术工作的岗位之中,对最近版本的《刘三姐》进行改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剧情的每一处波澜、每一个细节,傅锦华都要自己询问导演,经过自己细细琢磨后给出最佳的答案。

当时的不少年轻人认为,《刘三姐》虽然经典,但是已经是过去时了,过于落后与老派,因此年轻观众数量甚少。傅锦华了解情况之后,亲自调查询问年轻观众的意见,主动学习了现代高科技的舞台元素,将以往自己从未了解过的灯光与舞美设计融入剧本。

对于自己曾经付出心血的人物设计,更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于是,年轻的观众们看到了曾经是反派人物的莫秀才摇身一变成为了“知识分子”,老版本里的媒婆成为了“婚姻介绍所所长”,这种与时俱进的风格顿时也为年轻人所接受,自然大获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傅锦华也欣然表示:艺术并非抱残守缺。随着时代的发展,剧本和演员也都要与时俱进,新版本《刘三姐》之所以能够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其原因也就是如此。作为第一代的“刘三姐”,能看到新版本的刘三姐仍能够鲜活地在舞台上展现,这才是艺术工作者的意义。

结语:

傅锦华的精彩的一生实在是令人颇为感慨:她草根出身,经历过千难万险获得成功,却从不居功自傲,甚至在隐退之后都不忘对新一辈艺术工作者进行提携与指点。尽管她的艺术造诣百年难得一遇,但是这种精神却更是难得,实在是值得现如今只在乎名声金钱而不细细琢磨自身演技的演员们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