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3.3.可耻的布列斯特和约

10月26日,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列宁的和平法令,列宁的话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对外政策的实质,只有这样的和约才是公正的,因为它能让在欧洲或其他大陆所有被占领受支配的民族在占领军全部撤退以后,进行自由投票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提出这一富有胆识的和平目标,只有推翻所有的殖民帝国才能实现。他又谨慎地补充说,即使他们的和平纲领不被接受,苏维埃也准备参加和平谈判,他们愿意考虑任何可供选择的条件。至于布尔什维克政府本身则赞成通过公开的谈判签订公开的和约,因此它将公布俄国以前历届政府签订的帝国主义秘密条约,并宣布它们无效。正如列宁向大会解释的,这一电文既向各国政府呼吁,也向各交战国人民呼吁。无疑,这是号召各国人民起来反对交战国的现政府,这是明确要求各国人民迫使他们的政府准备立即停战。布尔什维克对外政策主要的两难境地及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悲剧的起源就在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这就是协约国愤怒的原因,他们怂恿叛乱,后来则是出动军队干涉。

托洛茨基掌管外交后,开始公布帝俄时代的秘密外交文件,掀起了一阵恐怖潮。

11月14日,德国统帅部同意举行停战谈判。克雷连科命令停火和“前线双方士兵联欢”,希望德军通过同俄国军队的接触会受到革命影响。同一天,托洛茨基通知西方国家,大家集体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但是,协约国没有响应。

正式谈判于1917年12月3日开始,苏维埃俄国代表团团长先是越飞,后是托洛茨基。德国代表团团长先是屈尔曼,后是霍夫曼将军。在谈判中,德方提出了掠夺性的和平条件:要求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一部分、拉脱维亚、白俄罗斯割让给德国,并索取赔金30亿卢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洛茨基到达布列斯特,保卫他的是德国士兵吗?

面对德方提出的掠夺性条件,布尔什维克党内在是否签订和约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分歧,列宁权衡国内外局势,主张接受德国条件,签订和约,以便得到喘息时机,保卫十月革命成果,巩固苏维埃政权,同意列宁主张的是主和派;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坚决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国际帝国主义宣布革命战争,这是主战派;托洛茨基等人则主张苏俄应宣布停战,复员军队,但不签订和约,这是不战不和派。在1918年1月24日召开的中央会议上,不战不和派思想占了上风。

布列斯特谈判于1月30日恢复。在当时担任谈判代表团团长的托洛茨基动身之前,列宁和他约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碟,我们就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再让步。”由于德方同乌克兰中央代表团签订了和约,所以,谈判重新开始后,德方立即向苏俄发出最后通碟,要求马上接受德方条件。2月10日,托洛茨基从布列斯特发来电报,询问应该如何对待德国的最后通牒,列宁复电坚持原议。

但是,托洛茨基并没有采纳列宁的建议,他郑重向德方声明: “我们把我们的军队和人民撤出战争,以等待我们所期望的世界各国被压迫劳动阶级像俄国劳动人民那样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的庄稼汉士兵要回家务农,以便在今春和平地耕种因革命从地主手里夺来转交给农民的土地。我们的工人士兵要回到工厂,不是在那里生产用于破坏的工具,而是生产用于建设的工具,和庄稼汉一起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经济。”托洛茨基声明,“我们退出战争,我们把这一点通告各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我们向目前正在抵抗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军队的我国军队发出了全面复员的命令。我们期待并且坚信,其他国家的人民不久也会效法我们。”托洛茨基在声明中还提出:“我们拒绝承认德奥帝国主义靠利剑加在活着的各国人民身上的那些条件。我们不能以俄国革命的名义在给千百万活着的人带来压迫、痛苦和不幸的条件上签字。”他反复强调:“俄国拒绝在割地的和约上签字,单方面宣布结束同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战争状态。”随后,他率领代表团离开布列斯特。

关键时刻,斯大林发生了动摇。他说:“可以不签字,但要开始谈判。”这是托洛茨基的观点。列宁严厉地批评道:“斯大林说可以不签订和约,那是不对的。必须签字接受这些条件,如果你们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三个星期之后你们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关键时刻,托洛茨基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为不使列宁辞职,避免党内分裂,尽管他不同意列宁的提案,但在表决列宁的提案时,他投了弃权票。在他影响下,又有三人投了弃权票。结果列宁的“立即接受德方建议”的提案以7票赞同、4票反对、4票弃权而获通过。

托洛茨基辞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另由索科利尼科夫等人去签订了和约。

然而,布哈林拒绝承认,党内出现严重分裂倾向。

邢广程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