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村民交谈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走进阡陌交错的田间地头,从认真细致的税务人变为肩负重任的驻村“第一书记”,他用心解读政策、用脚丈量土地、用过人的执着兑现脱贫致富的承诺,用一名老党员的本色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就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三联村“第一书记”李明。

四年驻村扶贫,李明克服了种种困难,长期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尽职责、解民忧,努力探索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如今,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经济收入明显提升,两村587户全部实现脱贫,李明也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9年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

知难而上挑重担

今年57岁的李明,自2016年以来,先后两次被组织选派到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塘沙三村、民和县马营镇三联村担任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

2016年,被组织选派到化隆县牙什尕镇塘沙三村做驻村工作队员的李明,初到村里,就全面配合该村“第一书记”对全村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详实的资料。

塘沙三村位于牙什尕镇西北约12公里,南与黄河搭界,北与夏琼寺相邻,西与沙塘二村接壤,全村共有139户523人,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以开拉面馆、外出务工和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但面对仍有33户150名村民未完全脱贫的现实情况,作为驻村工作队员的李明积极配合“第一书记”寻找脱贫的有效举措,制定了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金融服务支持、拉面产业培育、劳务输出等具体扶贫方案。

同时,先后协调化隆县水务局帮助修建蓄水池4座,解决了350户村民饮水问题;并争取县交通局6万余元资金支持,修建3公里村级公路,解决了出行难问题。经过两年的努力,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33%降到了3%以下,全村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聚焦热点赢民心

为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集体智慧,他精心制定贫困村帮扶计划,逐户完善帮扶手册,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最终坚持以产业发展引领村民脱贫致富。

他积极争取帮扶资金,扶持47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落实到户产业扶贫资金137.7万元,首次在三联村实现了产业发展多样化。开展技术脱贫,先后协调开展劳动技能培训4次,共组织200多人参加了以种植、养殖、烹饪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为拓展就业门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村民马二麦说:“我从2015年开始养羊,多亏了书记给我争取的帮扶资金,我的养殖规模慢慢扩大了,今年我养了65只羊。一年的收入也挺好的,每年有6万元,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2019年初春,由于冬季雪大,土壤墒情处于湿饱状态,为缓解贫困户春耕压力,李明第一时间向上级反映情况,积极争取帮扶单位的支持。省、市税务局帮助解决化肥磷酸二胺60袋,并在一天时间内发放到所有贫困户手中。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2019年成立了三联村村级合作社,将协调解决的20万元发展基金入股到青海省通达油脂加工公司,仅一年分红3.6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他还组织开展了“一帮一”结对活动,为贫困户解决了价值1.6万元的鸡苗,送去了价值4万元的200套电视卫星接收器,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价值达5000多元。通过一年多的下村实践考察,李明还针对村情建议帮扶单位投资打造花椒基地,目前,投资60万余元的花椒基地项目正在落实中,已种植一亩试验田,前景十分广阔,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心也像火红的花椒一样炽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贫困户送温暖

摸准实情找对策

“虽然有过驻村帮扶工作经历,但‘第一书记’的压力更大、责任更重,绝对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即使困难再大,也要顶着压力迎难而上,一定要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干出成绩。”2019年李明赴民和县马营镇三联村担任“第一书记”时说道。他深知“第一书记”就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必须熟知各项脱贫政策以指导实践,所以在赴三联村担任“第一书记”之前,他就为驻村工作做足了“充电”准备。

他一有时间就仔细研读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认真做好摘录,光是剪贴记录的笔记就有三大本。除此之外,他还虚心向其他“第一书记”和负责党建工作的领导同事请教学习、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分析问题所在,然后反复思考琢磨,认真总结做好“第一书记”的经验和技巧,为日后顺利开展驻村工作夯实了理论基础。

据了解,三联村是典型的农业贫困村,位于马营镇西南方向,距县城69公里,距马营镇5公里,海拔2520米,是一个回族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

李明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全村343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对2015年至2018年四个年度的资料进行了大量补充完善,对2019年的户籍资料和村级资料做了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四个年度的扶贫资料和基础档案,为后续的精准扶贫、脱贫验收工作夯实了基础。

记者在他的民情日记本上看到,各家各户的人口、收入、贫困状态、致贫原因以及合理诉求等都有详细记录。“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拿出这些资料和信息来翻阅,看一看工作推进情况,然后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帮助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尽早实现脱贫。”李明说道。

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主动与群众唠家常,倾听群众困难,一段时间以后,他就把村里的班子建设、生产生活状况、民情民意等摸得一清二楚,心里也有了“一本账”。

经过调研走访,李明深刻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必须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村民的全力配合。针对村党支部无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组织活动开展不及时等现状,他多方筹措、积极协调,在2019年修建了村“两委”办公场所并筹措5万余元资金用于购置办公桌椅、国旗杆和设置文化墙。

同时,他积极争取海东市税务局的帮助,坚持每月初定期开展党日活动,并组织党员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积极组织党员参与脱贫攻坚、平安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重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容村貌治理

心系群众解民忧

贫困户马有良年岁已高,妻子马在乃白又身患重病,瘫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医药开支负担很重,家里78岁的老人照顾着64岁的病人,唯一的养女又失联,生活陷入无边困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明多方联系求助,紧急筹措3000元救济款,随后又联系民和县残联,解决了轮椅并送去临时救助金3000元,给马有良一家送去了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当了解到贫困户马成龙家中12岁的女儿马阿舍和10岁的女儿马麦言聋哑残疾,因周边无特殊学校就读而辍学在家后,李明多方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0月,两个小女孩入学就读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圆了原本没有希望的校园梦,解了马成龙一家人的心病。

李明总喜欢用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靠着这样一份沉甸甸的为民情怀,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党员本色,用群众最开心的笑容演绎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